自由民主的天敵:獨裁政府和新自由主義

我們常說,學歷史是為了以古鑑今,可是當真正面對一件與我們關係密切的歷史事件時,往往就忘記了吸取歷史的教訓。八九民運是一場社會運動。所有社會運動都由社會問題觸發,所有社會問題都有其政經背景。八九民運的政治背景固然為極權獨裁的政府,那經濟背景呢?事實上,內地的經濟改革走上了激進的市場化道路,導致社會問題叢生,促成八九民運。可惜,二十年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只有深化沒有反省,飆升的GDP背後,許多民生問題益發惡化,就是因為內地沒有看清觸發八九民運的政經背景。

民主的匱乏

二十四年過去,但每個六月四日仍有為數不少的香港人聚集維園,對一九八九年那場爭取民主的運動表達哀思。然而,在集會的參與人數不停上升的同時,每年的集會卻似乎諷刺地重複著不少當年運動中的不足。六四晚會除了是一場以人數宣示信念的悼念晚會之外,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多,成為我們反思民主的契機,讓我們真正地承繼民主運動的火光。

社運光環:抗爭者的身分與行為

晨曦初露,映照血洗過後的廣場,軍隊驅散最後一批群眾,八九民運黯然結束。這場運動縱然不能促使中共改革政經制度,卻令市民為學生淚紅雙眼,深深感受他們的赤子之心。每當提起八九年的抗爭,總是聯想到學生的赤子形象,彷彿沒有任何污點,但廣場這麼多學生,會否真的全無過失?為何我們只記起美好的一面?因為領頭人是學生,所以我們格外寬容?仔細思量後,我們或會發現八九的正面印象,多少與學生身分和他們的行為道德相關。八九過後,香港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抗爭,不難發現抗爭者的身分和行為仍然左右市民對社運的評價。我們習以為常,卻忽略了這種思考模式可能會模糊討論焦點,甚至造成壓迫。八九民運作為一場深銘肺腑的社會運動,牽動千萬人心,正好有助解釋群眾對抗爭者身分與行為的期許。

和平的局限

在香港不同的示威場合和運動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組織者或參與者都不斷強調「和平」二字:「我黎呢到好和平,唔係黎搞事既。」「和平理性非暴力」似乎真的能夠帶來良好的觀感,但是每一次大型和平示威像是元旦、七一大遊行,訴求都鮮少有獲得接納,或者只得到敷衍的回應。然而,六四的史料顯示,當時的學生及北京市民的行動並不局限於集會遊行,還有不少今日香港人普遍覺得「衝動」、「魯莽」、「激進」甚至「暴力」的舉動。當時的行動應該頗容易受到諒解,但假若此等情況出現在香港,我們應該持著怎麼樣的態度呢?

中港矛盾,矛盾什麼?

過往二十三年,我們到六四晚會,以燭光展示對平反六四的決心,主要是基於對公義的執著,從不需特別加以思索。然而,到了今年,應否到六四晚會的爭論越來越多,其中最為人關切的說法是港人不應再支援來港掠奪資源、破壞香港文明的內地人,甚至應與他們割裂,而「建設民主中國」更與港人無關。面對以上爭議,或許不少曾堅持支援中國的你我都有所動搖,尤其於中港矛盾熾熱的今天,我們大多都經驗過與內地人之間的衝突,甚至曾為此對內地人萌生厭惡感,因此,我們不得不正視支援中國民主進程與厭惡內地人之間的矛盾感。...

排拒中國的情緒政治

如果你近日有留意網上消息的話,大概會看到一些片言隻語,呼籲大家不用去六四集會了。認真地說,不用有太多的政治觸覺,也會知道這些是所謂「自治派」的言論,強調港人,放棄中國的族群政治。而其手法,也自然是以醜化內地人為主軸。是故,不少標語式的圖片也貫有「中國人無得救」之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