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環柚

辛苦了,辛苦完了?

不管你是透過公開試還是銜接課程入讀大學,想必都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想休歇一下也是人之常情。為此,筆者誠懇地奉上一句:「有排捱啦你!」

最近 CUHK Secrets 揀科勸世文湧現,當中以〈香港各學科前途(唔計移民)〉廣為人知。文章將香港各學科以收入和市場 需求劃分成 A 至 D- 等級。主修不是「包生仔」專科?已經輸了。就讀法律、藥劑等專科也別開心得太早,行業飽和則連非 專科都不如。你的學位就是你最基本的求職裝備,如果它沒有優勢,甚至「遜色」於同期畢業生,你只能增添其他裝備,或被淘汰。辛苦了,但辛苦未完,內捲陸續有來呢!

▲CUHK Secrets 揀科勸世文〈香港各學科前途(唔計移民)〉

所謂內捲

根據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分析,內捲(Involution)描述年輕人感受到不努力競爭就會落後、淘汰的壓力。但他們一直在同一水平上,覺得很累、自己重覆投入沒有突破,看不到意義 [1]。經歷一番廝殺取得學位,甚至修讀不算「乞食」的學科,距離優渥職業仍長路漫漫,未得喘息。

2010 年的學生報編輯曾記下就讀商學院的所見所聞:「 要打造有競爭力的履歷,GPA、Internship、Exchange、Scholarship、Case competition、 上莊,缺一 不可。」 其他科系的同學也不妨自行代入 Portfolio、Research assisstant 等 「自我增值」為名的支線任務。超過十年後的今天,求職的預備功夫只能說是「個市越做越壞」。曾有耳聞「早幾年 Year 3 返一份 Intern,畢業揾工綽綽有餘。呢兩年有人 Year 2 已經返咗五份,點爭?」,當競爭者都做齊了 Career Planning 六件事,自然有人選擇以量取勝。

努力的量都被追平,「更高質素」似乎是出路。要雕琢出完美履歷,課外活動也須毫無死角,與主修和未來事業相輔相成為 佳。商業才俊 Wannabe 上甚麼莊好呢?新紀元行政管理精英學會,和嶄露頭角的精英建立網絡?Good。青年公民社會,搞運動、和未來僱主對著幹?Bad。青春?興趣?你的競爭者才不會陪你蹉跎歲月呢!

集體求職焦慮少不了危言聳聽的部分,但對手要是如此強大,不裝備自己真可倖存?哪怕所謂勝出也只是平衡代價,更可能最後兩敗俱傷,沒能享受青春,底薪仍和心情一樣低落。面對學位和 CV items 的貶值,贏不了,也輸不起。

諸君,我喜歡競爭

大學四年,總會遇上捲得不亦樂乎的同學,不是溫習、比賽就是實習,閒時和行內精英 Mingling。他們不但不覺疲累,更感到自豪,呼籲同學後輩效法自己的 Productive Lifestyle。他們的滿足感當然真實,可能是熱愛伴隨競爭挑戰的腎上腺素,或與亦敵亦友的同學和不吝教導的良師結下牽絆,樂在其中。但痛訴砌 CV 很辛苦、做完這次便收手,然後看到競爭機會便奮不顧身的也大有人在,說是競爭成癮也不為過。

但若過程並不盡快樂,競爭的多巴胺又從何而來?也許是領先他人的成就感吧。在困難的遊戲中屢屢晉級、儲齊傲視同儕的武器裝備,激發腦內獎勵機制,使人不禁持續投入,即使勝利便意味著身邊玩家的失敗。但這場遊戲為何開始,可否不加入,並不在玩家的控制,我們只能準備贏和預備輸。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學生沒得選擇

持續競爭的背後並不只「愛拼才會贏」的動力,而混雜了被追趕淘汰的焦慮。如同我們準備考試,有人為了考第一的榮光和獎勵通宵達旦,也有人羞於名落孫山、抗拒補考而懸樑 刺股。休息時責備自己不夠拼搏,努力時又累得怨聲連連。這種接近自殘的生活模式,使身邊人甚至自己都不禁疑惑有何意義,唯有以一句「(個個都做,)唔通唔做咩!」草草推託,然後繼續被焦慮鞭撻,不能停下唯有上進。

但所謂逼迫責任又何不是虛妄?除非課程要求,實習、交換留學皆為自願,課外活動、爆四和獎學金純屬錦上添花。說到求職,這些亮點本應是學歷、專業技能以外的加分項,只是變得常見而顯得理所當然。

既然加分項不會帶來突破性的優勢,何不大家一起放慢競爭腳步,又不影響就業呢?可惜我們難免會陷入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即使假設你能與競爭者約定一起躺平, 也難以確保他人會信守承諾。畢竟對手怠惰時,勤奮的回報就大了──自我增值變得罕有,足以拋離對手。由是觀之,就業準備就如逆水行舟,我不參與競爭,競爭也參與了我。囚犯是敗於他人還是敗於自利?躺下來盯著牢房的天花板,每當想到同伴會把自己丟下遠走,便焦急地奮起,繼續和同伴迷走於枷鎖與囹圄之中。

鬼叫你窮呀頂硬上

龐大的經濟壓力當然也不容忽視。要在寸土尺金的都市找到宜人居所、維持日常衣食的品質、為老後生活投資等,光是維持自己的安穩生活就需要一大筆花費。如今有說養育一名孩子需要 600 萬,護老服務亦所費不菲,全家人的小康生活更不是隨便一份打工就能支撐。

部分人聲稱職訓教育雖不廉宜,但實用的職業技能比大學的學術知識回報更穩健。甚至投考紀律部隊也不失一條脫貧出路。畢竟如今大學入學門檻下降,大學生的精英地位不再。 然而大學學歷依舊是許多收入穩定的白領工種的入行要求,出路單一的職訓教育也有起鋌而走險之處。只是雖說大學學歷能提供更多出路,但當中真的被視作理想的,還是離不開醫療、金融、法律、公職、教育和其他收入可觀的專業行業。無論有多擅長競爭遊戲,遊戲的格局繼續不擴張,依然無法產生更多的贏家。

因此出色的沙紙和履歷不可或缺,但其作用也漸漸成疑。上一輩擁有大學學位就不愁就職,現在要有出眾的學歷、反映合作能力的課外活動、突顯國際視野的留學經驗、提前熟悉職場實務的實習經驗,再加上精通 Microsoft Office 才能多爭取幾個面試機會,除了慨嘆生不逢時,還是得用生命值硬接。

錦鯉有咩高見?

讀完洋洋灑灑的負能量,最後來一句樂觀享受青春、「立志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你也只會一笑置之吧。

內捲難以抽離,在於誤判努力足以左右結果。但競爭並非一個人的遊戲。政局變動、新科技誕生、經濟泡沫爆破等宏觀因素,足以重設市場競爭,一己努力豈可對抗?不論行業蓬勃或蕭條,個人輸贏是對比自己和對手的表現。對手可能繼承了更多金錢與人脈等前人資本,或有更佳際遇甚至天資。同樣的努力,對方隨時可以加乘出更大效能,而我們無從控制他人擁有的條件。努力使我們勝於更弱勢的人,但妄想倍大努力就能百戰不殆,輸了只是不夠努力,須再加倍努力,終究鑿不開競爭的盡頭。

我們更加有能力控制的是如何看待內捲。最簡單來說,倘若你已找到目標,即使不免勞累,也能嘗試從競爭找到樂趣,將部分焦慮轉化成正面動力。如果尚在尋找目標,跟從群眾前進大概也不會走歪,只是難免偶有不安和懷疑。

進一步而言,把大學四年用在自覺有意義的事,得到獨一無二的成長,也許比人皆有之的 Career planning 六兵器更有優勢呢?就算沒有,也不見得一味內捲就特別有用啊!當只做有用的事都不夠有用,那就做無用的事,學做有用的人。如果不為時用,至少四年光陰也沒有虛度,對得起自己,而不止於不明所以地付出後一無所有的虛無。

但不論你學會在內捲中平靜自處,還是在競爭中旗開得勝,都不代表天下就此太平。在產業單一的社會,只要競爭格局維持狹窄,我們頂多是心境開朗的囚犯。不過面對內捲的步步緊迫,也許在競爭中站穩腳步,才能在打破囚牢的路上走得更遠吧。


註:
[1]王凡,〈「內卷」與「躺平」之間掙扎的中國年輕人〉,BBC News 中文。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