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蚊實習計劃的經濟文化基礎

文:古

 

約一個月前,政府推出大學生實習計劃,提出四千蚊請大學生的計劃,結果引起各界口誅筆伐,或言其無助學生長期就業,只能作掩飾青年失業率之用;或言其助長剝削,鼓勵僱主以低薪聘請大學生之餘,更進一步壓低非大學生工資;亦有論者指要畢業生去實習,根本就說不通,政府欲以實習之名,去掩飾就業之實,可謂黔驢之技,其經濟政策之無力可見一斑。至於首當其衝的大學生,更是在315日,以行動去反對政府此一計劃。

 

當香港整體經濟面對嚴重困境、大學生正為就業而煩惱之時,政府丟出如此一塊連醜也遮不了的布碎,給人萬箭穿心,正是理固宜然。不過,其實我們還可祈求甚麼呢?政府和主流社會一貫的經濟理念,不正正就是會推行如此質素的計劃嗎?

 

一以貫之,私人資本話事

 

談到政府的經濟發展方略,我們主要有兩大陣營的理論可供選擇。一是主張政府積極介入經濟的凱恩斯主義, 另一套當然就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市場經濟」或「大市場、小政府」的學說。它認為只要我們容讓私人資本自由流動,透過市場經濟及人的理性選擇,資源就能作出最有效的運用。因此一切應以私人資本馬首是瞻,政府要做的就是提供基本建設及公正的法律制度,其他如利得稅、關稅、規管、貿易保護等等,是越少越好,社會服務與福利也要私營化、外判化,因為據稱商業機構會比政府運作得更有效率,對勞工的保障如最低工資更是提也不要提,否則會扭曲市場、影響投資意欲,最終是整體經濟受害云云。用最簡單的說法來概括,就是「資本好、大家好」,只要政府不那麼大有為,讓小商戶與大財團各展所長、任意發揮,讓它們好好賺錢,全城的經濟繁榮自然指日可待。

 

而這個所謂的大學生實習計劃,正是同一邏輯下的產物。首先,它仍是將私人資本的利益置於最高位置,二千元的補助金,實際上是令公司可以較低價錢聘用人手,變相是盈利補貼,這和藉著讓企業盡量擴大利潤, 以吸引投資、刺激消費的思路如出一轍;至於打工仔( 大學畢業生)嘛,好聽點說,就是最終總會滴漏下來, 難聽點說,就是我理得你,總之你有工可做就別多說話,管你交了多少學費,又有多少關窿要還。

 

其次, 它是以私人資本對人力的需求,去指導計劃運作的,哪間公司需要人而又符合條件, 錢就往哪裡去,管它是幹甚麼、對本地經濟(又或祖國經濟) 又有何貢獻。相對之下,我們可以想像很多由政府服務、宏觀經濟計劃或是社區需要帶動的就業計劃,而那些計劃除提供一些職位之外,更可起帶動某部門經濟發展、或直接滿足某社區市民之需要之效——不過嘛,既然我們支持的是自由市場,這些干預計劃,還是少碰為佳、不幹為妙。

 

不理捉不捉到老鼠,總之黑貓就是好貓

 

然而回到現實,我們看到的,是個市場至上論者不怎麼想看到的圖像:一個金融海嘯到來,所謂市場經濟的神話即被打破:所謂經濟繁榮與金融業興旺,原來是靠將危機往後推延(同時如雪球般滾大)而得來的,並且以一般市民的生活質素作為代價;而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其實更是作為實體經濟的病徵而出現(相關的詳細分析,可見於《中大學生報》0812月的金融海嘯專輯)。於是乎, 不僅最近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其學術對頭、一個( 新)凱恩斯主義者取得,連被視作一眾大國中經濟最自由的美國,也急忙將鼓吹自由經濟的共和黨踢出白宮,選出一個民主黨人,去大花政府金錢推行刺激經濟政策,連他是個黑人也懶得理了。

 

可是我們呢?當香港內有經濟停滯、失業上升之患,外有全球經濟危機、內地經濟取代香港之憂,眼看著一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目睹了各地政府如何更弦易轍,部份人如今竟還死抱一套市場經濟、私人資本至上論(充其量是在危機出現之時,在這兒或那兒做些短期的刺激計劃), 對世界大勢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試問在如此文化環境底下,政府又豈會不生出如大學生實習計劃之怪胎!

 

窮則變,變則通,道理明白不過。在今天,我們已是不可不變了。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