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成就‧經濟發展

  {mosimage}

 

文:茶樓

 

零九年五月十四日,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裏被問及是否支持平反六四,他的答案卻扯到中國的經濟發展、香港的經濟繁榮去。支持平反六四,也就是支持其背後民主、自由等理念,而中共領導層和一眾本地官員,在面對這類問題時,其實已建立了一套官方論述,一方面迴避當年的事實,一方面肯定其後廿年的經濟「成果」。

 

這一套論述,其實早在廿年前鄧小平確立改革開放之路時已逐漸形成。在經濟熾熱發展的大勢頭下,近年胡溫更有「締造和諧社會」之說,把民主描繪成會破壞社會秩序繼而阻礙經濟發展的大怪物,進而反過來證明當年鎮壓學生是有需要的。面對這個「強國經濟壓倒一切」貌似有理的理論,民主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廿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首先,我們有必要審視曾蔭權所說中國在各方面發展的「驕人成就」到底是甚麼。八九後,改革開放的政策越趨激烈,也因著中央越趨專權的統治而變得「順利無阻」。然而,這「順利地變身經濟強國」,其實只是中央專制統治及粉飾太平的結果。國企私有化,令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為何沒有造成社會動盪?不是因為這次走對了路,只因為工人們都不敢發聲,他們沒有組織工會的權利,又沒有政黨可以替他們在制度裏發聲,更遑論參與制定保障自己的政策,只有任由政府犧牲、任由企業壓榨。中國經濟發展的驕人之處正是它能讓反對者完全消音。

 

中央的強國攻勢也把人民運動的方向扭轉,從六四時的針對政府,變成挾愛國情緒,排擠外來勢力的運動,就如之前的反藏獨和抵制家樂福「運動」。對於這些有助培育「愛國」情懷的運動,中央都沒大力制止。另外,中央亦著力營造強國和和諧的假象,奧運盛世,彰顯國力,卻是把胡佳、楊春林等等維權人士關起來造成的。四川地震洋溢同胞互助之情,煤礦爆炸領導人們痛心疾首,每次事件都營造得社會和諧包容,卻掩蓋著背後的錯誤,把追究責任的焦點轉移至感性上。中國能予人強國的感覺卻是源自政府的強權統治。

 

然而,這假和諧終究難以持久。在發展失衡卻又無路申冤的情況下,農民不滿強行收地的政策,與公安對抗,這都顯示一些聲音被漠視得太久,終究會自行組織起來,向專制的政權反抗。因此,中國這條經濟強國路並不會走得久,往後一定要步向民主。

 

廿年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成就

 

乃至香港,八九後也是「經濟起飛」的年代。工廠北移,香港升級為服務行業主導,及後再升級為國際金融中心,地產發展蓬勃,樓市熾熱。但在這些「優良」的經濟條件下卻藏著「一百萬人的故事」。工廠結業,工人出現結構性失業、開工不足,受「再培訓」後亦經常出現轉業後收入下降。失去了工廠工,又不能轉去知識型的工種,以致保安、家務助理等工作需求大增,同時令薪酬大跌。可是政府卻遲遲不為最低工資立法,保障這些員工的收入生計。推出工資保障運動拖延時間,也顯示出政策與人民實際需求所存在的距離。樓價急升,置業成本大增,同期紮鐵工人的收入卻一直下降,特首口中所說的經濟繁榮,大概並未計算這群血汗工人和持續增加的失業人口。

 

在貧富懸殊越加劇烈的情況下,眾高官近年也跟上內地的做法,試圖以社會「和諧」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來壓倒對民主的訴求,壓倒對公義的訴求。囍帖街要重建,老街坊被迫交出業權,大家都好像只能無奈接受,接受政府經濟行先的想法,街坊們丁點兒的人權到哪去了?我們要求少數服從多數,卻不應把少數們的權利都奪去,否則,我們也就在抹殺民主裏人人平等的理念。

 

其實政府以經濟發展壓倒一切的做法已不是甚麼新鮮事,有天星、皇后,最近又有菜園村被迫拆建為廣深港高鐵車站,村民的聲音被零散化,被勒令限時搬走,傳媒不作報導,議員市民毫不關心,政府便一意獨大,村民的人權在經濟至上的原則下只有被踐踏。


民主,是為了更和諧的經濟發展

 

較之於中國,香港還是有較多的言論、出版、集會自由,可以有反廿三條遊行,可以舉行六四集會,可以出版六四特刊。可是,在「零星」事件裏,已可以看得出港府正逐漸貼近中央的步伐,以經濟發展為藉口,漠視民主。一邊大推資本主義,加深貧富懸殊,令社會分化,卻又一邊呼籲社會要和諧,以經濟發展壓倒民主,做賊喊賊,看似矛盾,其實不難解釋。政府壓榨勞工,替政商精英掙錢,可是這樣免不了會引起不滿,為了不要讓這些不滿發展成影響政權的勢力,它們只好強調社會要和諧,這樣經濟──即他們的錢包──才會好。這也是民主的價值所在,可以保障每個人的權利,令政策不致失衡,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經濟成果,實現真正的和諧社會。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