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中大藝術系2000年畢業展場刊》  Fine 畢業展 2000 石家豪  我於1990-94年間在中文大學藝術系修讀學士課程,1999年 開始在研究院修讀碩士課程。跟2000年度學士畢業班的同 學有一年共處的日子。提供這樣的資料,是讓大家了解我 以甚麼身分來寫這篇報導。  在二十位本科畢業學生的展覽中,可以發現由中國書畫和 西方繪畫雕塑,到當代藝術形式:如現成物運用、錄像裝 置、攝影的應用等都出現,這樣的狀況究竟是多姿多采的 豐富,還是分崩離析的混亂,建議參考學兄劉建華的評論 《香港製造——藝壇新生代》(香港:明報,2000年6月18 日)。如果把焦點放到同學和作品上,還是會為他們的創作 活力和專注程度感到欣喜的,我亦因此而走訪了其中數位 同學,與他們討論作品的發展經過。  在畢業展中有一件體積細小,卻不容忽視的作品,名為《 不記得街》的錄像短片。作者江康泉(系內稱為江記)把 他的製作在袋裝式小螢幕上播放,配置耳筒只容一位觀眾 獨自欣賞。這樣安排既因場地不容許間格放映室,也可避 免滋擾其他同學的作品。問到江記製作錄像為畢業作品的 理由,他稱在畢業年開始時,感到一些心思單純的同學較 專注於自己所長的項目上,作品亦較「強」;而他自己則 漸漸忘記了本身的興趣,為此而要抓住一種自己專長的形 式。而因他不乏創作發表短篇漫畫的敘事方式搬到螢光幕 去,算是順理成章的做法。問到他作品中那相當有質感的 影像,他稱片中的黑白調子和粗微粒效果是技巧資源限制 所致,並非他刻意賣弄的,還認為這些特別效果很裝模作 樣。至於當中那些搖搖晃晃的紙皮公仔的角色,則是故意 令觀眾感受到它們的虛和假,這亦配合他在劇中埋下的伏 線,在終結時讓觀眾的期待落空。對於首次創作及完成一 齣動畫的江記來說,這短片也帶給他不少啟發,一方面為 自己開拓新的敘事靈感,另一方面也令他反省以往的漫畫 作品,不少模仿電影手法的畫面,可能自小受到電視影響 ,現在發覺其實是可以略去的,算得上是一份意外的收獲 。  在江記作品旁邊,有一系列以傘子構成的雕塑。傘主許翠 紅(系內稱為阿Bell)在商談中強調自己偏愛令人開心的 作品,喜愛以日常用品進行創作。在畢業年才嘗試使用傘 子為素材的她,曾經在工作室門口、走廊、天花板,以至 校園草地上安裝其作品。問到選擇傘子的原因:她的答案 是喜歡它們的伸縮性,便於收藏,而且是日常生活物品, 有別於傳統雕塑用料如木、石或金屬的沉重、昂貴價值和 費時的製作工序。至於作品的造型,她稱是源自對一些不 規則的自然物,例如花生、薑、生物內臟等的喜好。畢業 作品的組合,一律使用了紅花圖案的傘子,阿Bell的原意 是把作品從展場天花凌空垂吊下來,這一抹紅雲的構想, 礙於環境和技術的限制,最後改為懸吊在牆上,阿Bell補 充說,這關於雲的構想其實只是一閃而過,還是希望大家 把她的作品看作不可名狀的雕塑,那安躺於地上的一作, 就是讓觀眾可以伸手觸摸到的。  與阿Bell作品遙遙相對的一角,是陳穎欣(系內稱為Sephine )的「圓形繪畫」。作品的英文名字「Circle-rawing」更 能表達作者的思路,這一組合媒介裝置圍著——如何畫出 一個圓形的問題——而產生的。四個圓形金屬盤都裝有摩 托,令金屬桿在盤上/下不斷劃著圓形的軌跡。鏡上的棒 子則劃著180度的半圓,加上鏡中反影便成為完整的圓形。 還有鏡子的折射……。問到Sephine對圓形的興趣何來,她 在畢業回顧以往作品時,發覺自己對圓形的癖好,因而展 開了較深入的研究,畢業展的作品就是她探索的總和。Sephine 對這作品的意見是——有點貪心,畢業的壓力令她難於捨 棄,結果把許多想法和嘗試一併展示出來。  由Sephine的角落到阿Bell的作品之間,長的通道上掛著郭 瑛的數幅繪畫作品。郭瑛對繪畫一些重重複複的圖案很感 興趣,而且也發展了好一段時間。在訪問中談及作品時, 感到她的概念相當清晰。對於這種重複的手部活動和畫面 構成,郭瑛認為就像聚沙成塔,可以小單元形成很有力量 的作品,亦不乏細部可供仔細欣賞;她本身有著克服這種 製作模式的耐性,困難之處只在於開始新作前須計劃妥善 ,不宜中途改動,因此創作過程缺少了些即興和驚喜。  以四個簡短的訪問來涵蓋整個展覽,大概不是我的最終意 願。對其餘沒有接觸和訪問的同學們,我必須表示我的歉 意。藝術系學生畢業後,須排除很多生活上的阻礙才能持 續創作,而這些年輕的心靈和活躍的腦筋,又會急促地萌 生新的創作念頭。可以預計,在這畢業展中出現的作品面 貌,很快便會改變和消失。雖然如此,同學在畢業展中和 作品上付出的心血,對彼此都應該有特殊而深刻的意義, 並非觀眾和讀者可以理解。而我的這些訪問稿子,只是為 你們的作品加點注腳罷了。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