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信報》,2000年12月28日  〈「哲王」、「亞洲價值」與新加坡模式〉(節錄) 劉國英   最近中文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李光耀一事,引起校內 以致社會上極多的爭議;其中有幾個問題是同學們或同事 們經常提出的,這分別是:一)李光耀是否「哲王」?二 )何謂「亞洲價值」?三)新加坡模式適合香港嗎?筆者 希望就這三個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的考察。  一)李光耀是否「哲王」?  在中文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給李光耀的讚辭中,後 者被稱為「哲王」[1]。李光耀是「哲王」嗎?這當然要看 我們如何理解所謂「哲王」。流行的看法往往認為,「哲 王」就是一個被視為有過人的智慧、出於善意而施行家長 式統治的威權主義領袖。從這種看法推論,李光耀似乎可 算是「哲王」了。但這種理解與原本提出「哲王」構想的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想法相距甚遠。首先,柏拉圖在其 著名的《理想國》一書中提出「哲王」構想的主要目的, 是尋求實踐社會公義之道;因此,柏拉圖在為其「哲王」 構想立說時,提出了一整套何謂美好人生、何謂公正社會 的討論,是嚴格思考反省的成果。此外,「哲王」是透過 長期教育培養,不斷追求真、善、美的真正哲學家。這樣 的一位哲學家之會被接納為國家領導人,是要透過說服人 民群眾,而不是靠威逼利誘;而實踐社會公義,則要透過 法治,而不是操控法律條文和施法程序來造就個人獨裁。 眾所周知,李光耀從來不重視何謂美好人生、何謂公正社 會的反省和公開討論;即使對李光耀推崇備至的人,也只 能稱之為務實政治家,與柏拉圖筆下的真正哲學家相距何 止萬里。其次,李光耀統治新加坡的手法是:但求國家富 強而不惜犧牲社會公義;這與柏拉圖追求社會公義的原意 ,可謂背道而馳。事實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李光耀是 以權謀上台,以警察國家般的手段來維持其絕對權力;他 不單沒有柏拉圖構想中「哲王」的道德人格,也完全不符 合中國儒家傳統中「外王」的理想形象。其三,柏拉圖雖 然提出「哲王」作為統治者的理想模型,卻認為在現實上 「哲王」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他心目中智慧和德行都最高 的人──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也未具備充當「哲王」的條 件。故此,沒有任何世俗之人能堪稱柏拉圖意義下的「哲 王」。稱李光耀這種眷戀俗世權力和名譽的人為「哲王」 ,實在是對柏拉圖理想的極大侮辱[2]。   [1] 編按︰讚辭如是說︰「馬來亞獨立成為馬來西亞的時候, 他鼓吹並實現了新、馬合併;後來,在時代的現實情況之 下,他雖然不無憂懼,卻義無反顧地帶領新加坡走向獨立 ,走向高速增長的繁榮。他領導人民行動黨贏得多屆選舉 ,得掌政權,成為民主政治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理之一,堪 稱為現代之『哲王』。」原刊《中文大學校刊》(二零零 一年春.夏版) [2] 編按︰讚辭則如是說︰「李光耀十年前自行引退,並苦心 安排同僚、閣員接任,磊落襟懷,光風霽月,和那些駑馬 戀棧的俗子相比,真有雲泥之別。 」   但更重要的是:柏拉圖的「哲王」構想儘管出自良好意願 ,卻是反民主的。原籍奧地利的二十世紀科學哲學和政治 哲學大師卡爾˙波柏爾(Karl Popper),便曾對柏拉圖的 「哲王」構想大力批評,認為提出這種構想者是「開放社 會的敵人」。其實,對柏拉圖「哲王」構想提出批評的, 早已見於另一位偉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這位柏拉 圖的大弟子認為,「哲王」構想假定有一個人的才能在各 方面永遠高於所有其他人;但在一個多樣性的社會中,這 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現實中的個人,其智慧與才能總 是有限的。此外,「哲王」構想認定了一個人或一些人可 以永遠擔當統治者,否定了其他公民參予政治的權利,是 一種違反平等和公義原則的專制主義設計,不足為法。  二)何謂「亞洲價值」?  很多人認為所謂「亞洲價值」是李光耀率先提出來的。筆 者試圖在《李光耀回憶錄》中尋求解答,卻找不到任何清 楚說明。恰巧前新亞書院院長余英時教授在一篇題為「新 亞精神與中國文化」的文章裏談及這一問題(見《新亞生 活》2000年11月號)。余文引述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 主、原籍印度的阿瑪提亞˙森(Amartya Sen)的詳盡研究 指出,所謂「亞洲價值論」的正面內容完全是子虛烏有, 因為整個亞洲幅員極廣,人口眾多(佔全世界總人口的百 分之六十),民族與文化繁雜,信仰亦各異,根本不可能 總括出一種共同遵信的價值系統。然而,余文進一步指出 ,提出「亞洲價值論」者的隱含目的,就是要反對民主、 個人自由、人權、理性、法治等普世價值,於是把它們說 成僅僅是西方的價值體系,因而不適合亞洲。故此,所謂 「亞洲價值論」之說,只是以「魚目混珠」的手法,編造 出支持威權政治的護身符。  余英時先生的文章,已經清楚指出所謂「亞洲價值論」的 虛妄性質和隱含政治目的。筆者現只就這一課題作出三點 補充。  第一點: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也曾於1993年前後提出過「 亞洲價值」的口號,其目的除了在於宣示一種反西方的立 場外,還在於透過擺出一種「敢於反西方」的姿態,來爭 取在過去曾受西方殖民主義欺凌的東南亞諸國之間,樹立 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領導地位。李光耀提出「亞洲價值」 ,自然也有這一考慮,亦即他要和馬哈迪爭做東南亞的盟 主。這一點往往為人們所忽略。我們自然可以追問,二人 提出的口號表面相同,但馬哈迪的伊斯蘭信仰,與李光耀 早年的英式殖民地教育背景和後來大搞的「儒表法裏」運 動,除了鼓吹威權主義之外,究竟可以有怎樣的相同價值 肯定?  第二點:當一些由西方人發起的國際人權組織批評新加坡 不尊重人權(如濫用笞刑和死刑)以及限制人民自由、施 行專制統治時,李光耀總是回駁說:「我們是經人民選舉 產生的政府」、「我們遵守民主程序」。換句話說,面對 來自西方的批評之際,李光耀只能用一些源於西方的普世 價值來為一己辯護,而這些普世價值卻是他提出「亞洲價 值」口號時所否定的。故此,李光耀的這些言行,不單是 自相矛盾,更可說是一種言論上和政治上的「欺詐」行為 ,就像當代中國哲學家勞思光先生曾經深入分析和痛陳的 那種現象(請參勞著:《歷史之懲罰新編》,香港中文大 學出版社,2000)。  第三點:一如上文所指出,亞洲是一個民族、文化和宗教 信仰都極為多元化的地區,若要建立一種有正面內容的「 亞洲價值」,它必須是極具包容性的,能夠容納包括伊斯 蘭及其各宗派、印度教、佛教及其各分支、道教、孔教、 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等亞洲人所信奉的 各類型宗教的價值系統,以及無神論的價值觀。具如此包 容性的「亞洲價值」,它本身必須具備普世性,因而也只 能建立在一些基本的普世價值之上,即包含了人權、自由 、平等、寬容、民主、法治等現代世界的基本價值;一句 話:它絕對不能以李光耀鼓吹那種自視高人一等、排他性 極強的面貌出現。  (作者為中文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