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都叫紀錄片之《轟拍港都》

文:Hay

 

《轟拍港都》

導演: 轟拍小組

語言: 國語/閩南話,中文字幕

片長: 55分鐘

 

 

轟拍的港都,不是香港,而是在台灣北部的基隆港。轟拍出來的,亦不是一些極盡視覺之娛的畫面,反而是在台灣北部從事倉儲運輸業的一群貨櫃車司機大哥,透過他們對自身(貨櫃車司機大哥)和拍攝主體(他們的日常生活)的了解,拍下來數十年生活中的點滴。

 

作為2009社會運動電影節的開幕電影,《轟拍港都》算不上是一套正式的電影,更恰似是轟拍這一個計劃的一個總結,整理,或者是一個製作特輯。所以要介紹《轟拍港都》,不得不提一下由台灣開始的一個大膽試驗計劃--轟拍。

 

轟拍(Home Video)是一個將說話權交還給當事人的實驗計劃,一個教導在台灣北部基隆港的貨櫃車司機用攝影機紀錄他們日常生活的計劃。轟的國語字音就是Home,有貨車司機自家拍攝的意思,希望透過最直接的方法,去帶出一群貨車司機,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轟拍港都》中沒有我們十分熟悉、鏗鏘集式的佈局:沒有旁白用第三者的角度宏觀地介紹整個處境;沒有訪問當事人,並借當事人的口去動之以情,訴說他們有多可憐;沒有說之以理,訪問專家對類似的社會現象的看法;最後亦沒有各打三十大板,作一個疑似中肯的總結。老實說,初次看《轟拍港都》這種另類、非一般的紀錄片,腦袋實在有些不太適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播完的時候都唔知佢播完。感覺就好似餐餐大魚大肉後,突然食餐全素宴。突然發覺原來這個世界有種食物叫菜的。原來紀錄片都唔一定要係咁鏗鏘集架。

 

轟拍計劃中的片段,沒有集中在單一方面,不同的拍攝者都各自選擇了不同的拍攝對象,去表達他們日常的生活。有的拍工會運動,有的拍自己的另一半,有的直接注視工作本身,有的則拍攝自己的寵物貓。各自不同的主題,合起來卻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去了解貨櫃車司機的生活。避過了一般紀錄片,由拍攝者為我們選擇甚麼該看,甚麼不該看的盲點。亦讓我們更直接地感受當事人如何看待他們每一天的生活,而不是看紀錄者如何假定,設想當事人的喜怒哀樂。

 

轟拍不論是對社會整體,還是對台灣工會運動,或是對倉儲運輸業來說,都是一個里程碑。轟拍的成功不單單是因為它突破了一般拍攝的框框,用第一身的角度去拍攝。轟拍的成功在於成功集合一群志願者,有心有力地去進行這個計劃。其中一個拍攝者,阿賢,在參與轟拍的三年間,每天需在碼頭呆等開工至清晨三四點,幸運地有工開的話,一工作就是五六小時。另外還要參與投入工人運動,又要做好自己在家庭中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角色,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投入在基隆市長補選的競選運動中。在如此繁忙的工作外,還要耗費額外的時間去學習拍攝,才能剪接成十分鐘看似粗糙的鏡頭。除了時間外,很多的拍攝者都要面臨不少內心的掙扎。例如其中一個拍攝者,選擇拍攝自己的妻子,透過片段去為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做一個告解。可是兩口子之間的事,拍下來是一回事,要再一次在陌生人的腦海亳無保留、真誠地重現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轟拍計劃,沒有當事人持續內心的掙扎,一次又一次挑戰自己的底線,是不能成事的。

 

最後,要再一次強調,轟拍的港都,不是香港,而是基隆港。轟拍出來的,卻不單是遠在台灣基隆港的貨櫃車司機大哥的生活。而是對作為在香港這個小學生都知的轉口港住了近二十個年頭的我,腦海轟拍出對香港為數不少的貨櫃車司機大哥的生活一個類比的想像。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