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愛國訓練教材

文:Kent

 

由香港九七回歸、中國宣佈對香港實施五十年不變的管治政策起,香港人不少懷著能劃地自封、自成一國的心態過活。然其後一連串的事件、加上兩地政府的關注方向和政策發展,均顯出了「邁向祖國」這一目標,而在大氛圍的領導下,教育局的課程發展組亦相應推出了愛國教育,務求透過小學教育培訓出港人對祖國的歸屬感。究竟愛國的 “教育”是如何進行、學生應如何愛、和愛國家的甚麼,都是推行愛國教育所應面對的問題,但先讓我們看看教育局設計的建議愛國教材。

 

從教育局的網站,可下載到教育局為小學至中學教師提供的建議教材。舉例,給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材中,有「出席學校升國旗典禮」、「知多一點點:中國傳統節日」和「我學會了唱國歌」等,當中內容包括了教導國旗和國民身份的意義、中國傳統節日與習俗、以及國歌的內容。而其中也許較多人知的,是被稱作「鞏固活動:中華好兒女」的一部份,內容要求學生大聲說出自己的國民身份及中國民族的優良民族精神、提問學生有關國家成立和有關國旗國歌的問題,以測試學生是否屬於「中華好兒女」。

 

關於何謂愛國教育,可分為學理層面和政治層面。學理層面,便是以增加學生對國家的認識為目標,教導學生留意和學習有關國家的知識,如國家歷史、朝代更替、習俗信仰、風土文化政治等,從而培養出對國家的親密感與歸屬感。政治層面便是較傾向主觀性的愛國教育,直接教導學生接受國家是值得他們自豪和為之而作出貢獻的觀念,比之前者便是省去了讓學生瞭解國家的一個步驟。

 

再看看香港的愛國教育教材,打算如何對小學生施教吧。

 

「聽到老師播國歌,便立即以尊敬的態度站立並唱誦」、「大聲說出自己的國民身份」、「大聲說出自己因為身為中國人而高興」…

 

先不論這些活動能否最大效率地加深小學生對中國的認識,顯而易見是這些活動是直接在給小學生灌輸一種對中國的尊敬甚至崇拜。對小學生而言,在缺乏教導他們有關中國的認知時,又叫他們大聲說出「自己很愛中國」之類的話,無疑是一種政治性的愛國訓練,可沒有讓他們反思為何要愛國和愛國家的甚麼等問題。

 

在提問學生有關中國民族的問題之中,有一題是

 

「以下哪一個名稱不能代表『中國人』?」而答案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和草根階層中的草根階層。

 

這答案背後是對「中國人」的定義問題,非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便不是中國人?草根階層便不是中國人?〔對於華夏民族,主要本為漢族,但後來韃靼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再變成現今的中華民國,則當中的漢族韃靼族不能算是中國人?〕再者,以生活水平而論,能稱作中產階級的中國人民只佔國民的一部分,故若說中國沒有草根階層是與事實不符,而把草根階層剔除於中國人的定義之外更是無理可言。這問題的答案,未能把實際情況授予小學生,反是在他們心中營造出中國富裕的假象,國民教育便變成是教育學生荒謬地認識祖國。

 

教材的設計有問題,卻還未代表香港的教育已有問題,畢竟這是建議教材而不是強迫教師使用的教材。如何進行國民教育,教師目前有一定的自由度去決定、選擇,故在不合理的教材與學子之間,家長唯有希望教師在此擔當一個把關口了。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