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1996年2月12日

前言

近年大學生參與社會時事討論的聲音減少,即使對較為「埋身」的學費增幅問題反應也不熱烈。由於院校學生會幹事會「缺莊」情況嚴重,以致少數積極分子動員院校聯合作出抗議行動也感困難,問題出在哪裡?

身兼學聯常委的宋治德從九三年已開始關注加費事宜,但近年來,他發覺聯校學生組織的能力減弱,聯絡院校的工作做得較吃力。他指出,各院校學生會缺莊情況嚴重,學聯常委不能定期開會,難方便利用學聯團結各院校,需要多重聯絡的工夫。

同學多兼顧 學運少參與

宋治德認為,大勢所趨,同學會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是功課、愛情,根本沒有願意為學生會事務作出承擔。在校園舉行有關社會事務及校政的工作活動,同學根本不會有反應。他又表示,浸大學生會自九一年後,即使有莊,外務副主席一職亦會出缺。宋治德認為學生會對外事務越來越式微,很多時對外事務會由主席兼顧。

科大學生會會長羅達智承認,現在要大學生上街頭並不是一件易事,箇中原因除了因為公民教育不足外,現時的大學生要顧及的切身問題亦多了,如繁重的功課、畢業後怎樣找一份好工,未必有空間去想其他事務。

無抗爭的時代 學運青黃不接

踏入九十年代,雖然沒有大規模及系統性的學生運動,但焚燒基本法、衝擊新華社等各種學生遊行、請願活動亦零星出現,不像近數年間的沉寂氣氛,有指現在是學生領袖「青黃不接」時期。

學聯常務委員會主席麥德政加入學聯已有四年,他認為,現在的氣氛與焚燒基本法時代簡直「無得比」。他指出,反加學費是一個重要時機,同學有反應但學生會勢弱,未能好好把握。相信需要多一點時間「熱身」,才能發動同學抗爭及思考問題。

他說,學聯是由各大專院校學生會派代表組成,但目前多間院校學生會「缺莊」,「有莊」的又未必有抗爭經驗,需要一段時間解釋事件始末及應變策略,困難很大。

對於現時同學參與社會不多,他認為,主要原因是社會上沒有震撼性事件吸引學生的關注,同時近年入大學的學生對八九民運的記憶不深沒有抗爭摸式可資參考,正是「青黃不接」時期。

七十年代學運氣氛濃

「火紅年代」過後,再沒有學生運動?這是香港大學社會學系高級講師梁啟平的看法,梁啟平曾就七十年代的學生運動進行深入研究,他分析,七十年代本港大學生受六十年代末期西方學生運動的影響,學運氣氛濃厚,適值釣魚台主權問題的爭論,引起學生關注,同時文化大革命亦產生所謂「國粹派」,愛國熱情澎湃,但現時這些因素都不存在。

除了沒有重大問題引起學生關注外,梁啟平認為,現時政治團體活躍,政制較為民主亦削弱學生的參與,無論是社會或政治問題都有政黨、政治家發言,取代學生的地位,與七十年代由學生先鋒帶領參與的情況大大不同。梁啟平說,亦有分析指學生的家庭背景改變,人數增多令組織能力減弱。這是說七十年代的大學生多來自中產階層,不用憂慮基本生活與就業,而傾向民主及自由主義;但現時來自草根階層的大學生增加,「讀好書、搵好工」吸納了他們大部份精力及時間。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