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薄萬煙盒找到CAMEL
──主流壓倒影藝,穩定壓倒一切

文:包

現時越來越多戲院因為租金太高或者發展商希望擴充購物中心而面臨結業或逼遷,多間大型戲院如紐約、新利舞臺等已經相繼結業,而專播冷門電影的影藝戲院也於十一月三十日結業,負責人希望另覓新址,讓影藝再與一眾影迷見面。多間戲院結業,不少人歸咎於地產主義、只有購物中心的單一消費模式和VCD和DVD普及化。再者,影藝只播冷門電影,面對更少的觀眾群,就更難經營下去。縱使業主只是象徵式收一元作為租金,但卻因地租差餉太貴而結業。

筆者在影藝適逢結業前兩晚跟友人到了影藝,未到影藝前,我不相信新鴻基中心有戲院,我中一至中七也在灣仔運動場參與學校的運動會,只是一條馬路之隔,那時我還會到新鴻基中心吃午飯,而我竟從沒有見過影藝。拐過一個又一個彎之後,終於趕到那兒。影藝只有兩個映院,沒有爆谷零食,只有兩三名票務員,其中為我們查票的中氣十足。那是我第一次到影藝,也是最後一次。記憶中那晚全院滿座,電影播放時,笑聲此起彼落,友人說很久沒有看過一齣可以和全院觀眾一起笑的戲。

影片播畢,離開影院,看見很多人在拍照,想在它搬遷前留下一點記憶。鎂光閃閃,那兒彷彿變成旅遊境點,走在其中,又像到了頒獎典禮現場。可是平日影藝不是無人光顧麼?為何結業才吸引那麼多人出現?筆者坦認自己是因為它將停業才到那裡看戲,以往看雜誌,想到影藝看戲時也沒有行動,從來不知影藝在哪裡。相信當晚也有像我一樣的好事之徒,不為回憶不為歷史,只為一睹有十八年歷史的影藝。

雖然影藝被大家認定為唯一只播非主流電影的戲院,但影藝所播的電影其實在自己的國家十分賣座或者屬於二三線主流電影,非主流只是相對於香港多間主流影院所放映的局限性而言,並非在於影片的自身特性。現時看非主流電影的人數不少,不同機構舉辦電影節,吸引更多人看非主流電影,多個國家的電影節、國際電影節及不同主題如同性戀電影節大行其道,理應為影藝廣開客源,但為何影藝終究不能維持下去?原因可「歸咎」於影藝的經營手法,它從沒以票尾優惠、舒適映院、爆谷零食等吸引觀眾。宣傳欠奉,更遑論辦電影節,座談會或首映等。只會在雜誌介紹上映新片的方框內看到影藝的名字,但筆者也是在它要結業才搞清楚它的地理位置,完全走世外高人路線。反觀百老電影中心也播這類電影,但手法卻十分積極進取,既辦電影展和座談會,又有會員制度去留住觀眾。而百老電影中心的負責人指出香港的觀眾很被動,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才能吸引他們看其他片種。雜誌大肆宣傳,隨時能在網上查閱電影資訊,這些造法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被動性。

如果說影藝曲高和寡是結業的原因,我們就應追問究竟是誰規定看戲要有宣傳、有爆谷、有網上訂購門票,觀眾被動或對戲院要求一致正是受主流戲院教化下的結果。我們被規訓成對戲院有很多要求,地點要適中,能讓我們一站式消費,食飯睇戲行街;還要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每個地鐵站或巴士站也看到不少電影海報。每所戲院播放的電影也差不多,觀眾可選擇的電影也差不多,而最後觀眾只能在沒有選擇下的選擇,選擇都被主流戲院過濾淨盡。主流戲院主宰著影片播放,而它影片質素及內容同樣穩定,它播甚麼,觀眾便習慣看甚麼。和朋友無所事事,求其搵套戲睇啦,結果因為這套未上,果套無位,這套只有英語而沒有粵語配者而看了一套不甚感興趣而差不多的電影,這些經驗不陌生吧!

影藝的冷門之處並不在於它所播放的電影本身,而是在於它的經營手法,它的存在形態要求觀眾主動,較少宣傳,沒有一站式娛樂。在香港主流戲院的教化下,觀眾對此經營手法的接受程度,不言而喻。影藝負責人樂觀表示會在銅鑼灣或灣仔覓址重開影藝,若影藝繼續以此方法經營,觀眾態度不變,新影藝的下場大概分別不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