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花園裝置與詩

採訪/文:melody

講起詩,一般印象是一舊雲;講起裝置藝術,有更多人覺得不知從何看起。詩與裝置兩舊雲合起來,會不會變成一片藍天?理工大學設計系與文學雜誌《字花》合作,由學生、設計師等,將詩造成裝置作品,放在九龍公園多處。負責把詩變成立體裝置的學生Mia對觀眾照顧有加:「我們都著重令人好直接就能明白創作意念。」;設計師林偉雄(Hung Lam)則活潑跳脫:「唔明先有空間、有新意嘛!」明與唔明之外,公眾還可以如何親近藝術?

真是有人坐的雕塑!

名為「字花園——詩人與設計的實驗」的展覽,早已在有色無聲的宣傳下悄悄在冬日的公園抽芽。作為民政事務局的「藝綻冬日」項目之一,雖說在隧道口也有宣傳牌,但是一如其他政府廣告,看了不明所以。其實設計系學生Mia和Esther做的《坐》,非常明快爽脆:兩個人坐在土上,還不是「坐」字?人和地的結連,還靠主動;一目了然。作品來自鄧小樺的詩,詩好長,她們就對「不必先買什麼再坐下來」一句最有感覺,精簡地刻在木上。環顧身邊都是要購物才可入場的所謂茶座,Esther說:「這句沒太多比喻,好像是很平靜地講出一個事實,好強烈。所以我們傾向簡單表達,更直接,希望多些人可以參與互動。」

本來打算把《坐》放在雕塑園中名副其實, 誰知公園的管理人怕使用者絆倒, 迫得同學們只好把它放在路邊、擱在水渠口上。錯有錯著,丟掉「我是雕塑! 」的標籤, 反而令作品與遊人更親近。項目統籌李俊妮( J e n n y ) 發表使用者經驗:「有一次搞導賞團時等人。我們在字上坐下來, 不久便有更多人坐下, 我們還聊起天來! 」

關於「詩好難讀」…

另一組學生Kevin、Kui、Zoe的作品《尋詩於字裡行間》,圍著百鳥苑通道上蓋,貼上陳麗娟的詩。順著行,一路見到字變清楚、變大、再變亂至看不清。陳麗娟交給他們的詩,有很多意象,不算有一眼看得出的主題,一收到詩的時候,點算?Zoe說: 「有一次我們晚上去九龍公園,去猜詩人的想法, 覺得她是因為在公園關門後入不到去,便覺得自己關在籠外。後來和詩人討論過,覺得問題不大,理解有偏差也好,我們有很大的空間去睇。」傳單上他們寫著,「誤讀總是常態」,是批評,抑或是開放閱讀態度?對此,Kevin若無其事:「沒有什麼好或不好,我們就是不時誤讀。直述就不是詩啦。那些詩中的漏洞才是得意位,才能吸引人來看。」

由莫韻兒(Esther)、胡詠樺(Mia)演繹鄧小樺的<在公園>

公共藝術撞大板

 設計師林偉雄(Hung Lam)做的作品也是來自陳麗娟的同一首詩,本來想做一些鏡掛在鳥籠中,讓遊人反看到自己也被困。公園管理人首先說會嚇到雀鳥、一時又說鳥籠脆弱不堪掛物。創意被殺後Hung Lam再構思新作, 就是目前的黑鳥籠< >,只可掛在九龍公園相連的文物探知館,但又因為作品重七十磅要懸掛被拒。所有人都灰心的時候Hung Lam竟還去找工程師朋友幫手找出圖則、計算數據…卒之証實樑柱可支撐作品,結果館員一盤冷水:「但係點知你件野會唔會影響成間館的建築結構?」

(沈默……)

一波三折,最後還是靠創作人自己的人脈再加長官意志,由高層人員打一通電話搞掂。幾經遷就,現在<>掛在文物探知館的角落,下面有高貴紅絨布圍欄,後面是幽幽樓梯底,透過黑鳥籠還可以看到後面「小心地滑」的警告。也不失是個放這件作品的好地方是不是?裝置的意涵與擺放的地方襯合得天衣無縫,方為上好。

當時應該火滾滾的Hung Lam現在說起來反而平心靜氣:「我明白他們的擔心,畢竟project離開了九龍公園的範圍,出了事無人想負責。我只是不滿他們把安全問題無限放大,我覺得不合理。」他覺得這是一個包括政府在內,所有參與者的學習過程:「做公共藝術,如果知道要請工程師的話,政府給的budget就要預算鬆動一點,否則憑個人力量很難做到。」

裝置與詩水溝油?

說回今次的作品,Hung Lam如何將詩變成裝置?他說:「較理想的狀態是,詩人和設計者一起去遊公園,一起去經歷整件事。今次合作,是詩人先作了詩再交給我們;但我還是會再消化後再創作,而不想像排版員。我看了整首詩,覺得我們很得意,是自己困著自己。所以我的作品從底往上看,會看到自己罩在籠和字入面。」詩與裝置聽起來都好難明,兩者加起來, 創作人又如何處理?Hung Lam說:「我倒覺得,目的不是要明白。藝術就是有空間嘛。如果我叫你如此這般由右至左的看,我就會變成說明書。」

文學館實驗

項目統籌J e n n y 解釋,項目總監有辦民間博物館的經驗,適逢社會上有設立文學館的討論,所以他們就找了《字花》合作,想用這個project做文學館實驗和示範,如何把公園當做博物館,呈現一種讀詩的方法。

今次展覽是否成功把文字與其他形式的藝術結合? 還待各位同學去九龍公園用身體感受。展期直至1 月31日,期間還有多個座談會,乘機邀請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交流介入文學創作的經驗,以及博物館向大眾呈視文學的可能。花開之後,將留下種子。讓文學進入生活,由感受空間開始。

 

花開之後,還有種子-活動推介

詩人與設計師對談(1)(2)

是次參與計劃的詩人和設計師將分享合作的過程。
主持:蕭競聰
地點:九龍公園中國花園入口涼亭
對談(1) :日期:16/1/2010 時間:1500-1700
講者:陳麗娟、陳滅、盧勁馳、林偉雄、區德誠、及參與之設計學生
對談(2) : 日期:23/1/2010 時間:1500-1700
講者:鄧小樺、呂永佳、鄭政恆、廖潔連、及參與之設計學生

從文學呈視到文學基建

興建西九文學館的建議點出了文學的公共性,然而,博物館該如何向大眾呈視文學?字花園會是其中的一個可能嗎?
日期:30/1/2010 時間:1500-1700
講者:何慶基、黃念欣、潘國靈、蕭競聰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A104K室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