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通通都唔識?不如睇下書先講啦!

在三改四的新學制下,中文大學會在通識教育課程規劃進行改革,重新設計「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其實校方現在已經實行了pilot course(分別是UGB 2412「經典中的科學」及UGD 2411 「寫給當代的經典」),選修的同學試讀之後都會給予意見,讓校方進行課程調整。
2012
年之後,每一位中大學生都必須修讀這兩個課程,每個課程三 個學分,可見這個課程改革影響日後好幾個年度的中大同學。由是中大學生報邀請了張燦輝教授及王永雄博士做訪問,讓同學了解新通識的課程設計、教學期間的實 際操作和評分準則。
這個新通識課程的目標,是希望中大的學生除了接受本科教育之外,可以體現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新通識課程是以閱讀為基礎,讓不同 學系的學生閱讀各個學術領域的經典,包括柏拉圖、馬克思、牛頓、達爾文等人的名著……同學可能會問:「這個課程是有一個學期,讀這麼多經典會不會蜻蜓點 水?」。教授們也承認讀這些經典的確需要時間沈澱,不過閱讀名典最重要的目的,是藉著閱讀這些探討永恆問題的文本,抽取不同思想家的問題意識,而學生就可 運用這些思想家的框架思考自己當下的人生問題。
至於新通識的教學模式方面,將會以導修課為主。每星期學生都要先看文章,然後跟同學及老師討論。新 學制的新通識課程將會實行小班教學,不過每班都是以25人為限,而25人一班導修課其實是十分難討論的,所以教授也提出將每一班分為兩組,令討論的氣氛更 加熱烈,每位同學的討論時間也相對充裕,不過這個提議會否實際,仍是未知之數。
而每班的同學將會來自「五湖四海」,即是每一班都會由不同學系的同 學組成,使不同學系的同學可以互相交流。同學可能會擔心不同學院學生的教育背景差別很大,而學生的教育成果於同一課堂上都會有很大的差別,而教授也知道這 方面的困難,所以指出學生要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表達自己的疑難,而最重要的是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密切。 由此觀之,教師的職責在這個新通識課程就顯得十分之重要。
另外令通識教育部困的就是師資的問題,因為有多少位老師可以讀通這些經典相信已為疑問, 而這個課程即使全是用同一系列的文本來教育,閱讀文本的方法很大程度由教師決定,那麼每班之間的差異亦將會十分之大,譬如以《出師表》為例,著重文學的導 師與著重政治學的導師所採取的角度已經相距甚遠。而通識教育部也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在三改四的新通識課程安排上,通識教育部會給予老師教學指引,讓老師可 以更容易掌握教學的方法。
筆者也提出pilot course是以選修的形式進行,可想而知,現在選修這個課程的同學大都可能是想讀這些原典才選擇新通識課程。可是三改四之後這個通識課是必修的,學生的 反應及參與跟現在會出現很大的落差,因為對閱讀經典抱有興趣的同學比例將大大減低,繼而師生的討論氣氛亦會相差很遠。
終於到了同學最關心的部分 ──新通識課程的評分方式。在新通識課程中,同學要每星期寫原典的評論來得取「平時分」,而小組討論就佔了相當的比重。至於會不會有考試、期終論文這些評 分方式,作有待通識教育部決定。其實,通識教育部至今仍在檢討新通識課程,通識教育部都希望可以在日後的新通識課程簡介會上與同學探討課程的不足,令日後 的中大人可以修讀一個完善的通識課程。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