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嬉星

在今年的大年初七「人日」,一個由一群工廈藝術家組成的組織--自然活化合作社﹙自活社﹞舉辦了「生勾勾活化大遊行」,隊伍遊行至香港藝術發展局,抗議政府活化工廈的政策令租金上升,間接趕走他們這些在工廠大廈落腳的小藝術家。遊行的隊伍途中三次倒後行,寓意政府藝術政策倒行逆施,希望政府重新考慮其他的藝術政策,不要一方面自稱推廣文化藝術,另一方面則趕絕在工廈的藝術家。如果要明白為什麼宣稱對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文化及創意產業﹚有幫助的新一輪土地政策,竟然反而令一群藝術家示威就不得不由近年工廈在香港的狀況開始說起。因著工廠的北移,大量工廠撤出工廈,令早期的工廠大廈的租金大幅下跌。低廉的租金和鄰近市中心的位置令大量的小商戶和藝術家得以生存。工廠大廈內的小商戶應有盡有,一般較常見的有band房、專門店、獨立電影製作室等。甚至可能會找到室內野戰場地、摔角場等;另外因著藝術家大量進駐工廈,所以亦有畫室、陶藝工作室、排舞室等。因著工廈一般樓底較高,而且夠寬闊,所以亦有不少藝術展覽場地。可以說,香港的工廠大廈已經發展出一個獨特而珍貴的生態。

四支魔法棒,活活.活活.化!

以上提到的小商戶和藝術家因付不起高昂的改變土地用途豁免費,而未能取得規劃許可,被迫「違規使用」。可惜政府的做法不是豁免小商戶和藝術家高昂費用,鼓勵人善用工廈的環境,而是推出四項具體的措施「活化工廈」(見附表)。第一項措施降低強制售賣的門檻,明顯是侵犯人民的私有產權。政府計劃的比例是80%,即是在五個人當中,只要有四個人想賣,最後一個人就要無條件服從,更糟糕的是,最後被迫的交易往往是以最低價去成交。如斯大刺刺地侵犯個人權益,在任何尊重個體、成熟的社會都難以想像。第二至四項措施,都是政府透過犧牲庫房收入(中原地產工商部董事郭楚華形容土地用途豁免費全部免收是「送大禮」)以鼓勵發展商「活化」工廈,將工廈儘皆變成商廈。政策成功刺激工廈交投量急增約30%,標價較政策公布前高30%至50%。知名舊樓炒家田生集團隨即用約16億元收購港島上環2個全幢工廈。大量地產商、投資者亦盡皆把握機會掃貨。對投資者和政府(土地的最大炒家)來說,四支魔法棒點石成金。可是對我們來說,我們想要哪門子的活化呢?

由藝術變出的中環價值

其實早在2001年,政府已經將很大部份工廈的用途改變。今日剩存的1467幢工廈當中,超過800幢現存工廈,其實已處於非工業地帶,但都沒有按政府的期望轉化作商貿用途。這是否足以說明香港對商廈的需求不是如此迫切呢?另外亦有數據顯示,十年內只有兩年時間,工廈的空置率高於商廈,政府又為何要冒法治和市場的大不諱﹕侵犯私有產權、犧牲庫房收入,單單為了地產商而不是香港整體的利益呢?香港的土地政策一向單從經濟效益出發,不承認另外一些價值,諸如藝術價值、社區網絡的價值等。當今次政府以善用土地來發展六大產業之名活化掉工廈藝術家,我們不禁發現,政府的發展思維一直都沒有改變。新的六大優勢產業只是一個幌子,不過又是用來鞏固香港數個核心產業的圖標。或者香港真的不會有文化及創意產業,香港有的會是金融(文化及創意)業、地產(文化及創意)業和旅遊(文化及創意)業。

由零開始,談何發展?

「生勾勾活化大遊行」一度經過前「油街藝術村」,油街原來早在2000年,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當時各個藝術團體都會定期舉辦不同的藝術展覽和活動,較著名的是舉辦了3次的「油街節」,大大吸引了公眾及傳媒的目光,令「油街藝術村」之名不脛而走。可是當時政府一意孤行,要收回油街發展,令聚在一起的藝術工作者四散,好不容易積聚到一群對藝術感興趣的市民亦覺得意興闌珊。好地地的藝術村就被生勾勾活化了!政府,你忍心嗎?

現在的做法計劃中的做法影響的樓宇政府的目標
強制回收樓
宇的門檻
90% 80% 30年樓齡或以上
及位處於已改作
非工業用途地帶
的工廈
方便投資者
統一工廈
業權
徵收補地價以最高的十
五倍地積比
率徵收地價
按重建後的實際
密度來補地價
降低發展商
要繳付的入
場費
融資用定息(最優惠
利率再加2%)
分五年來繳付
改變用途後補地
價超過2000萬元
的工廈
改變土地用
途豁免費
每平方呎需
付約千多元
免收位處工業、商業
及商貿用途地帶
內計劃改裝的
工廈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