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吾德

自小我們習慣服從父母老師的話,中學、高中亦然,學生就是要被管。在中大,一向提倡師生共治的理念,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接受學校給予的一切,同學與教職員、與校方管理層享有平等的位置,可以共有重要的資訊和同等的權力,可以去參與一些重大的決定。師生共治就是對大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的信任,而大學的政策,應是大學成員們的意志,而不是官僚式、計算式的決定。

中大設有二十多個校務委員會,每個都有一至兩名同學代表參與會議。另外,每個學系學院也設有常設委員會容許同學參與院系事務。在這架構下,同學能參與校務和課程的討論和設計,校園事情便會得到最合適的處理。

例如,同學對課堂的教授、考核方法有不滿,或者有更好的提議,是可以向院系反映。同學可在委員會內提出建議,院系也能向代表同學表達教學的方針和解釋設計上的考慮,互明底細。校務委員會的機制類似,就是一個交換訊息和意見的場合。

與你相干,參與應當
無論是院系或者大學校方,也沒有意欲主動向同學解釋他們所做的任何決定,作業黑箱。加上同學對校園事務的討論本已不算多,消息內幕化是加劇了同學對校政的遠離感。同學和院系雙方都有責任。不過,即使終有同學肯去參加委員會,也未必能夠把情況有顯著的改善。因為學生在會內的影響力極微,沒有左右大局的權力,最後決定權仍是把握在院系、校方的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員手中。

縱然如此,學生並非是完全無力,最低限度能獲得一些重要的資訊。很多時,倚仗這些重要的資訊去搞行動,往往就能讓更多同學的參與,促使院系、校方重新仔細地考慮某政策的利弊。零七年的「巴不得」行動 ,迫使校方暫停向非中大學生教職員收取校巴車費,正好反映中大人並非完全處於被動。

不聞不問,定行衰運
其中一個例子是中大文學院改成統一收生。若果沒有拔尖學生的查詢而引發的一連串向校方、院方的質疑,相信本年度的文學院已經實行統一收生,嚴重影響準大專的學生選科。撇開統一收生本身的各種問題,沒有通告的大變革是很讓人吃驚的。

中大在深圳開辦分校也對同學有莫大的關係。同樣會在深圳建校園的香港大學,部分學生將來或須要到內地上課。中大似乎未有類似的措施,但同學當密切的留意深圳分校的消息,不然突然被告知一星期有兩天要返內地上課,是何等的狼狽!

你有力量,不是幻想
先前提到同學沒有話事權,不過也絕非毫無希望,更不是沒有參與校政的可能。同學組織起來是有力量的。學系系會是最佳把同學連結起來的組織,它除了舉辦活動供同學參加,亦要作為同學與學系的溝通橋樑。同學能以系會名義向學系提出交涉、發起聯署,要求學系就某政策措施作出解釋,或者公開必要的資訊。參與校務委員會,同學能及時捕捉校園的動態,讓討論得以在作最終決定前發生。透過學生團體、校務委員會施加壓力,讓院系或校方獨攬多時的權力下放到每位學生,促使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各層面的討論和得到議價能力。

同學若主動放棄參與的權利,不加以利用校內組織的力量去改變失敗的現況,損失的還是同學自己。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