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揭開今年六月號的《新亞生活》,竟有驚人發現。

《新亞生活》創刊於1958年,由新亞書院出版,除了七、八月停刊外,每月15日發行,主要內容有學生活動、校友活動、夾雜一些學術性的文章如歷史、文化評論等等,每期發行量高達三千份。話說在六月號的新亞生活發現了什麼呢?就是有一篇有關新亞校歌創作人黃友棣老師逝世的文章,竟然有「台灣總統馬英九」的說法!

「台灣」於新亞的意義

且說新亞書院1949年成立,其原因是面對大陸的「淪陷」,中國文化在唯物史觀下的將受摧毀,一群有志的知識分子南下香港,三數人合力籌辦「亞洲文商專科夜校」,50年改名為「新亞書院」,旨在保存中國文化,培訓人材,為日後回歸大陸復建袓國作準備。

我們不難想像,因反對大陸政權而在香港成立的新亞,奉「中華民國」--即便已敗走台灣--為正朔,諸先生仍感大陸政權為毀壞中國文化的共匪,終有一日會敗退。如用今日的說法,當年的新亞竟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在新亞先賢眼中,「台灣」實是「中華民國」,是繼承文化中國的正統,而錢先生畢生著作皆沿用民國紀元,以示尊重。新亞成立初年,更曾接受先總統蔣公的私人資助(註一),直至54年接受雅禮協會資助為止。

基於奉國民政府為正朔的原因,新亞過往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並以雙十國慶為校慶。錢穆先生曾於創校十週年時,寫有《校慶於國慶》一文:

「十年前,我們挑定了雙十國慶來舉行我們學校的始 創年的始業式這也有一意義,要我們的新亞師生們,時時都紀念到我們自己的國家,要大家深切瞭解到校運聯繫於國運。若無國慶,便無校慶可言……。」(註二)

然而,新亞於1959年接受政府資助後,60年便不再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更將校慶由國慶的10月10日改為孔子誕。新亞校友、註明作家小思(盧瑋鑾)曾於同學訪問中提過,「當時全校同學都很激動……唐君毅先生更開紀念會,勸勉和安慰僑生。」(註三)「台灣」(中華民國)之於新亞,曾有其重要的地位。雖然新亞於60年代急於去政治化,錢穆先生仍以「雙十節」為名,在每年10月10日放假一天。只是到70年代末,書院日漸失去主權時,才取消假期,歸於大學政策裡。

甚麼是中國?台灣?

寫這篇文章,其實是最近看過有關兩岸關係的書。今日書院仍將「中國」掛在口頭,也仍有不少同學因相信新亞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己任而入讀,到底甚麼是中國?哪一個是中國?怎樣定義中國?這些都是我們要問的問題。

在近年北京政權與台北政權繼續「一中各表」的共識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都是存在的。台灣只有「中華民國總統」,沒有「台灣總統」。即便台獨者如陳水扁,仍是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下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新亞生活》的「台灣總統」,雖明顯是政治不敏感的筆誤,未必有心使然,但在有心者眼中便有如芒刺。起碼,在新亞的「傳統」而言,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總統」一詞,未免有棄中華民國的台獨意味。

話說今日書院仍在說「中國」,但在書院獨立性幾近徹底崩潰的今天,新亞作為中文大學的一個行政單位,可以做些甚麼?有心的教授,如曾師從唐君毅先生的教育學院劉國強教授、哲學系鄭宗義教授等,都在大陸奔走推動新儒學,但與書院的政策似乎無關。書院有想過新亞的過去嗎?或,書院有考慮過中國的問題嗎?有同儕即不滿新亞有不少內地的交流活動,但就沒有台灣的。

歷史學家許倬雲曾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文化上的中國,而沒有政治上的中國。中國的未來,必然是兩岸在文化上融合、政治上民主統一。作為新亞人,或作為中國人,要為中國的未來貢獻,除了大陸政權,也需為台灣政權努力。

只是,在一所名為政治中立,實質日漸靠攏建制的中文大學,我也不期望大學或書院會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

田方澤
10年新亞書院社會學系畢業生
46屆新亞書院學生會社會幹事

==========================

註一:曾有記載為總統府辦公費或行政院撥款,唯錢夫人曾於早兩年撰文於《新亞生活》說明是蔣公私人資助
註二:原出自《新亞生活》,見於《中大四十年》,〈新亞書院早已不舉——沒有張揚的扯旗事件〉
註三:出於《悠久見生成》,第46屆新亞書院學生會期刊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