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紀善

開往家鄉的列車
導演:艾曉明/剪輯:胡傑、艾曉明/2009/中國/62分鐘

<<開往家鄉的列車>>是艾曉明執導的一部紀錄片,於本年的社運電影節中播放。這齣紀錄片的主角,是春節擠火車回家過年的民工。

從電影播完說起

紀錄片播完之後,部分觀眾留下來互相討論。開始之際的討論比較抽離,討論的事情和自己沒有貼身關係: 例如說紀錄片和新聞報導有什麼分別、這套紀錄片的敍事是零碎還是完整、紀錄片的主題是否明確……到場看電影的不乏內地學生,當中也有來自廣州的學生,他們的朋友同學或多或少也親身經歷了春節擠火車回鄉過年的極度混亂,他們和民工的關係按理應比香港學生較為接近,然則討論的時候,仍然不痛不癢,找不到自己和民工連繫的地方。

民工和你有什麼關係?

民工大概是不會看這齣紀錄片的了,而走去看這齣紀錄片的人,如果是認真的話,最後總要嘗試回答一個問題:「這班民工和你有什麼關係?」如果你無意認真地看,那麼當然這班民工可以只是螢幕上僅只數十分鐘的存在,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到底有沒有關係,取決於你的看法,取決於你能否用彼此相似的經歷連繫對方。

從香港發展的角度看,如主辦單位的一位先生所言,香港的繁榮有一部分靠榨壓這班民工而來,他們的勞力為香港人提供了各式產品,香港人和這班民工的關係顯而易見不容推諉:又假如我們聯想到自己和民工相似的經歷,如影後分享的主持人所提醒,擠地鐵擠巴士也是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每一天,大家不惜擠成沙甸魚般擠入地鐵,渴望回到家中。試過天天擠上地鐵,也許香港人比較容易理解民工春節前擠火車回家擠了足足近半個月的艱辛。

離開是為了回來

紀錄片的主線是二零零八年農曆新年前夕廣州火車站的大小事件,民工辛苦一年賺的錢被搶了、公安粗魯地喝罵民工等等,這些事件一一交織成零八春運時民工的身影。此齣紀錄片的主角不是政府,導演對之縱有批評,亦點到即止,如溫家寶探訪民工這等「大事」的內幕──鐵路當局為了對總理來訪有所表示而刻意忽略惡劣天氣預警,宣佈停駛的火車重開──導演只用報章頭條輕輕帶過。一眾民工才是導演要著眼刻劃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小事」才最重要。至少在這一齣紀錄片中,批判政府和探索事因不是重點,民工他們一個個的經歷才是重點。

在主線之中插敍了兩名春運死難者民工李紅霞和李滿軍的故事,兩人都在擠火車時賠上生命,回不了家鄉。李滿軍老家有一個十多歲的兒子,片末之際,那孩子說要用功唸書,長大了去上大學。訪問者於是問他唸完大學要做什麼,那孩子停了一會回答說,唸完大學就回到爸爸的墳上看他。

誰也沒想到那個孩子會這樣答吧。

他的家鄉當然是沒有大學的,他若是要上大學,免不了也要像死去的父親般離開家鄉。可是,像千千萬萬個離開家鄉的民工,哪怕在外頭打工掙的錢再多,他們終究是要回家的。若能唸完大學,有能力在外頭好好生活了,可是那個孩子還是要回到家鄉父親的墳上。日後為了生活,那個孩子也許還是免不了要再次離開,但他大概也會如父親一樣,不惜歷盡艱苦也要回去。

離開,回去,再離開,再回去,這好像是自然不過的循環。然而民工從一開始的離開就是為巨大的經濟壓力所逼。試想,民工若能在自己家鄉過上好日子,難道他們會離開自己的家鄉嗎?被逼離開之後,每年他們不惜一切地擠上火車是渴望回鄉之心的自然流露。但是,自紀錄片中所見,廣州之內,一些民工已沒有回鄉達數年之久了。當連回鄉也成為一種奢望,本身已不自然的離鄉別井顯得更加殘酷──哪有人想一去就回不了家鄉?在這種「一去冇回頭」的威脅之下,民工希望儘快擠上火車的心情也就更形逼切。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