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節錄[註1] )


回應上期學生報文章
〈學會如何停止擔憂和支持代孕〉,下稱〈學〉

雖然正值考試時刻,但看到這篇文章時感到驚訝至極,不能不稍作回應。

該文作者嘗試將道德問題歸結為孩子的生長環境是否理想,代母是否遭到壓迫等表面問題,而蓄意忽略文中應該討論的道德規範,讓我們重新審視該篇文章的論述,以及思考應如何看待道德吧。

邏輯謬誤

首先,〈學〉文刻意打造一個虛假的二元對立論述,「除了父母之外,一個人的成長中還有很多的參數,像是祖父母叔伯兄弟等家人的照顧、學校中老師的教導,以至是由社區或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支援。說是必需要有一父一母才能讓子女健康成長的人,莫非就覺得這些外來的支援不重要?」,我十分肯定其他支援的重要性,但父母的存在與這些支援並不是非此即彼,是能夠共存的,而且我相信沒有人會否認父母親在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這是道德的問題

其二,問題的焦點其實並不在於代母是否弱者,是否遭到壓迫,或是代母有「出租」子宮的自由,而是代母產子是否合乎道德的問題。現實生活中並無一套絕對的道德標準,但我們衡量一件事是否合乎道德其實是能從我們的道德直覺判斷。例如,我們要讓座予老人,我們不會計算他對社會的貢獻才考慮是否讓座,而是讓座本身就是一件道德之事,於是我們便應該做,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等都是出於同樣考量,而我們不會說我尊重你不孝順父母的自由,可見,道德其實是應規範著自由,就如哲學家康德所言︰自由即自律。

因此,由道德直覺告訴我們,代母產子是一件不道德之事。但若再追問,為何不道德時,背後能有更深入的原因嗎?筆者認為是有的,例如代母產子的先決條件是,先培養合適的受精卵再值入代母體內,多餘的受精卵很自然便會被毀減,但這些被毀減的受精卵是生命嗎?筆者無意在此討論這些較深層次的倫理問題,只想帶出道德直覺背後其實還有道德理據的。

富人依錢改法?

文中另一觀點是贊同富人依錢改法,「當然,我也相信李生和其他心有同感的富人不會坐以待斃,而是大灑金錢請大狀去法庭要求將這條保守的法律改正。由此,政府可以證明香港法律仍然公正;富人可以再次用錢改法律;小市民亦可以從這部份的惡法中解放,豈非三贏的局面嗎?」(註一)。筆者對此不能不表示反感。就算退一萬步來說,代母產子是合乎道德,應該合法化時,我們應該為富人有足夠金錢而能夠透過合法程序修改法例而喝彩嗎?我們不是應該思考,為何普通市民面對法律的不合理對待時,會特別無助?整個法津制度對市民是否公平、法援是否足夠?

當我們面對代母產子的道德爭議時,還是讓我們還原基本步,思考何為生命、何為道德,還有,面對制度的不公時,我們如何改變,和我們要求的是一個怎樣的公平的制度。

黃禮祥
新亞書院學生會幹事會內務副幹事長

[註1]:〈學〉文已上載至《中大學生報》網:https://cusp.hk/?p=1745


《中大學生報》回應

文:小咩

感謝黃同學考試期間仍然來文。

Re:邏輯謬誤

〈學〉並文沒有「打造虛假的二元對立論述」。作者強調的是養育孩子,其實有「外於家庭」的支援,並不否定父母角色,但強調他們並非不可取代。

Re:這是道德的問題

代母自然是一個道德問題。但什麼才是道德?這是〈學〉文希望探討的。黃同學來信說到:「問題的焦點其實並不在於代母是否弱者,是否遭到壓迫….而是代母產子是否合乎道德的問題。」換句話說,「代母的待遇」、「其是否受到迫逼」,並不包括在黃同學的「道德」以內。在這個例子中,為什麼「自然、血統、倫理」的次序,要比「工人待遇、婦女受壓迫」更高?訴諸「道德直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生育」本身是一件重大的事,主要由於「生育」(還包括教、養)提供勞動人口,是社會得以延續的條件。但目前,幾乎所有生育都是無償勞動。由母體付出極大的代價(時間、力氣、痛苦、心血等),但父親/社會則相當take it for granted(連「侍產假」也不過很近年的觀念)。由是,當我們重溫〈學〉文的觀點,我們發現作者要處理的正正是道德問題:「生育」為什麼必須要屈從於一個家庭結構之內,而且無償?女性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代價去免費服務社會?這是公平麼?這是道德麼?

Re:富人依錢改法

筆者要先澄清,這段話只是戲言。然而真實的卻是,如果李家傑最終因違法被捕,他幾乎必然會嘗試以司法覆核推翻法例以脫身:而這是一個昂貴的過程,平民難以做到。而吊詭的卻正是,原來保守性道德均衡地施力在所有人身上:即使李家傑是富豪,當他成為性道德小眾,他仍然要被主流道德規訓馴伏,只不過他有更多資源反抗——這裡更突顯出為什麼我們要小心處理性道德的問題——因為當中牽涉的約束與不平等,是如此之重大。

Re:讀者來信

代母議題確是很難為一般人所立即接受,這更正是為什麼〈學生報〉要花篇幅引人去想。黃同學來信誠懇,也分享了他對議題的不安,後來更來到報社與同學一起討論。同學能有這種對討論的付出、對話的堅持,在緊湊的大學氣氛之中難得一見。筆者希望以後有更多同學,會與〈學生報〉分享感受與歧見。祝各位 新年進步!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