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情調裡的希望和絕望──由《伊沙貝拉》到《父子》

文:董兆銘

從開首看起來,《父子》和《伊沙貝拉》,或許真的熟口熟面──準確點說,賣點相同,也是在賣懷舊,也是在賣陌生。節奏也是異常的緩慢,交代感情的「菲林」,也從不吝嗇。況且戲中的主角其實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兩位父親,在性格上也有充滿缺點(道德點說,是缺點)──對家庭沒有責任、好色、粗鄙;而為之對揚的,卻是一個無條件地「孝義」的子女。好像在說:「甚麼也不要緊,萬事總有彌縫的一天」那樣。

不過,從結尾來說,《父子》比《伊沙貝拉》更加赤裸,老實不客氣的說﹕「這樣的家庭,根本就是沒有希望的。」

《父》一劇在鏡頭活動上是頗富心思的,而全片初段的剪接,也有很大的張力,更把郭富城和楊采妮二人的關係連皮帶血地交代得清楚俐落,加以中段郭富城分別林熙蕾和楊采妮兩段上戲的Cross-cutting,一方面成為賣點,另一方面也在嘗試把「老婆走佬」的男人內心較複雜的情感(情慾)表達出來。在這方面,《父子》比《伊沙貝拉》,在野心上與膽識上,是進了一步的。可是,坦白點說,除了開頭和中段的鏡頭運動有點驚喜外,其他部份卻顯得平平無奇,加以中後段的劇情甚為凝滯,就像河流的上流一瀉而下,最後走到下游的沼澤地一樣,也可算是全劇的一個大破綻。

凝滯歸凝滯,如把那名字貼上玫瑰,依然可以說導演毫不吝嗇闊佬懶理地回扣主題,兩父子共同成立盜竊集團,還要次次也不成功,實在帶點幽默!(你可以當我不近人情吧!)從這兒起,就連鏡頭也一起凝住了,呼吸一下子慢了,也似在跟人說,後面的,還有,只待你扣穩安全帶了。

結局的安排算是妥貼的,飾演重遊故地的少年周樂園的徐天佑,把小時候偷過的東西完璧歸趙,本來也算是像《伊沙貝拉》片末杜汶澤剃鬚受審的一類「彌縫」動作。可是,「老周」另娶一婦,似乎反而連兒子也忘記了,「周樂園」在那段長鏡裡,呆望著父親,就像一下子在夾縫中,向下墮、向下墮,這反而是令人震撼的,也是比《伊沙貝拉》來得更撤底,更現實的。

在一個異地裡,「絕望」是不是更加令人為之握腕呢?或許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