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終身__

九十年代以降,教育界興起了一輪「服務學習」的風潮。相較於在校內推動傳統社會服務活動,服務學習有何特異之處?本文嘗試簡述服務學習的特性,並從中推展出我們對社會服務的另一些想像。

社會服務不能與學習脫離

服務學習的原點是,以往教育機構試圖透過讓學習者參與社會服務,便想達到提升責任感、承擔精神等等的公民教育目標,成效不彰。因為一次性而與整體課程完全脫離的社會服務活動,根本無助於學習者了解服務對象的處境、他們與自身或者社會的關係,以至於服務的意義。

要達致良好的公民教育,教育機構需要把社會服務視為整體課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外於課程的課外活動。為此,服務學習須同樣重視學習者和服務者的身份,在進行社會服務的同時應有清晰的學習目標,結合整體課程的學習內容,並設立評估學習成果的機制。

從體驗學習出發的服務

既然社會服務必定和真實的社會發生關係,最自然不過的學與教模式當然是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其核心精神為把真切、實際的經驗(而非課堂教學)作為學習活動,結合分析和反思,以從中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如何把社會服務的經驗與分析和反思扣連?教育家給出的答案是,專題研習。

專題研習講求由給定的命題出發,由學習者主導作出資料搜集、設計研習方法、進行研習,並進行總結和紀錄,有時還會強調分享研習成果的機會。而把專題研習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即要求服務者/學習者從某個社區的問題出發,認識問題的根源以找出改善問題的方法並予以執行,最後反思和總結服務的經驗。

由上述兩套學與教模式出發,亦衍生出一些服務學習的理念:服務學習須以真正的社區需要為出發點;服務者/學習者和社區須建立對等的伙伴關係;服務者/學習者須主導服務的設計和籌劃,從中運用/訓練其知識和技能;服務者/學習者須有系統的機會總結和反思服務的經驗[註1]。

分析、行動、反思

若要從「服務學習」中抽取一些最主要的基調,大概就是分析、行動、反思。

教育學者要求服務者/學習者從社會問題的真正來源出發,意味著我們需要對整體社會有整全的分析,並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行動之後,亦應持續學習、反思。不滿足於眼前服務「受惠者」的歡愉,結合分析,才能在服務的同時推動自身對於社會問題的了解,建立公民意識。誠然,期望透過社會服務從根本改變社會,大概只是天方夜譚;但作為公民社會參與的起步,肯定亦有其進步的意思。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確立對社會問題之上的結構性根源的關注,而非停留於眼前之事。脫出教育機構的想像,沒有了作為輔助者的教學人員,這個解答大概也能適用。

註1:我校崇基學院和晨興書院都有推行服務學習計劃,讀者也許可以參考他們的經驗。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