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Echo、Javier、Liza
文:Echo

前言

性別版在過去一年訪問過不少關注性/別議題的團體,如午夜藍、女同學社、跨性別資源中心等,討論由性工作者、性取向至跨性別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性/別的廣度。講到性/別社群,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就是女性。是以我們訪問了新婦女協進會(婦進)。
婦進成立於1984年,至今運作逾25年,透過政策評議、宣傳教育講座、倡議行動、調查研究、出版寫作、製影音資源等活動去推動女性解放和兩性平等。代表婦進接受訪問的是婦進執行委員會的主席:蔡泳詩。

從名字問起

婦進的英文名稱是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Feminism,我們該如何理解Advancement of Feminism呢?蔡說,這與婦進的成立者有關。當時她們想發展一套屬於本土的女性主義論述,同時想將女性主義於日常生活實踐出來。而Advancement則指婦進隨時代改變而不斷自省的態度,以回應最新時勢。例如80年代婦進反對性工作、色情和選美,覺得剝削女性,但經過討論反省,現時對解放和平等的理解有所改變,覺得女性之間也有差異,要多加討論性自主和性壓抑等,豐富自己的理解。婦進做的不止是保障女性權益,同時要與時並「進」,與社會和群眾同步。

組織架構

雖然蔡強調婦進是「蚊型團體」,但從其組織架構看來,仍比以往訪問過的團體具規模:會員大會是最高的決策機關,下設執行委員會(8人)和工作小組負責推動會務,還有4名職員處理行政工作。除了職員以外,其他運作都靠會員的參與,現時有151名會員。會員是婦進最重要的資產,其組成決定著婦進的路向。蔡說,以職業劃分的話,學者和社工居多,還有一些自由工作者、律師、NGO職員等。而以學歷來說,則大多是有學位的人。

基層女性的缺席?

看來會員都比較有知識有地位?沒有基層女性嗎?「是的,如果你以學歷來劃分的話。但如果你以經濟資本來看,我們的會員也不是特別高,尤其是年輕一群。她們有些做零散工,收入不多,不是特別優越的一群。」蔡不慌不忙地說道。

蔡又指出,80年代婦進剛起步時,很重視基層婦女,如籌辦女性主義學習班和文化研習班等,也曾經有工人加入婦進後成為執委。但隨著社會婦女組織的增加和多元化,婦進認為團體之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所以開始分工的方式,漸漸放棄前線的組織工作。「既然婦進唔叻做組織工作,咁就俾其他人做啦」,而且「婦進嘅會員擁有一定的知識水評,咁我哋就要發揮和善用優點,致力做政策倡議和意識培育等,呢啲係得兩三個職員嘅小型團體比較少資源做到」。

分工合作

有分工,當然有合作。婦進有兩個恆常合作的團體,包括民間人權陣線和平等機會婦女聯席。而更多的是議題式的合作:婦進經常就不同議題與團體發表聯署聲明,如性傾向歧視條例、516、政改等。蔡續說,如果將獨立處理與協作比較,蔡認為後者的效益較大,一來因為對某些議題不熟悉,另外就是團結的力量較大——上面提到婦進的工作重點是政策倡議和意識培育,沒有太多組織工作,面對社運時得靠其他前線團體去動員參與,所以合作是事半功倍。這也是面對事件時的策略選取。

性別觀點主流化 +Gender Budgeting

那麼婦進稱為主力工作的政策倡議和意識培育實際是甚麼呢?「性別觀點主流化」和Gender Budgeting就是婦進近年來的重要工作項目。婦進自2000年開始「性別觀點主流化」的工作,即將性別的視角普及化,使制定政策者加入性別的考慮。她們參考外國經驗,整理研究所得後向婦委會介紹,獲婦委會確認為核心工作,展開培訓和製訂清單,而婦進就監察其推行。婦進針對的不止是政府,還有工會、人權和婦女團體等,使「性別觀點主流化」成為社會有用的分析工具。如討論反家庭暴力立法時,「性別觀點主流化」令人留意到此條例忽視了同性伴侶的權益。

但十年以年,她們漸漸發現,只在政策上加入性別的字眼,對改善兩性平等沒有太大幫助,如果真的要改變,就要從資源分配入手,所以近年婦進倡議Gender Budgeting。舉個例說,某年政府的施政報告說要創造就業機會,重點是建築行業,但其實建築業女性只佔8%,這樣女性所享受到的機會就比男性少。又如稅收,如果增加銷售稅,女性較受影響;如果增加企業稅,女性則較少影響。Gender Budgeting就是要政策制定者留意資源分配和其對兩性的影響。婦進曾就此去左韓國取經,察看Gender Budgeting如何運作。

學生是帶動者

訪問尾聲,問蔡如何看待學生與性別運動,她以「學生潛能好大、學生組織好堅固」來形容。她舉出去年HKCC性別文化節作例子。因題材涉及性工作者,遭校方打壓,當時同學都懂得主動公開件事和找團體幫忙,並與校方交涉,「可以睇到同學有足夠的能動力和思考能力,唔使我地教」。婦進則擔當支援的角色,協助同學繼續自己的工作。蔡續指,同學有較多的空間和時間去做這方面的工作,適合做帶動的角色;同學亦有自己的次文化,即使做法可能和團體不同,但帶來重要的創造力,如果傷害不大應互相包容。同學收唔收到呢?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