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zior

「白先勇」「李歐梵」「董橋」「小思」,想起這幾個吸睛的字眼讓我加快腳步趕往崇基教研會會場,匆匆貼上莫名的身份辨識貼紙就踏入充斥著認真嚴肅氣氛的小房子裏,聽著還有十分鐘就開始的廣播,牽動著稍稍緊張的心情端坐在角落的位置上。鎂光燈和掌聲隨後馬上佔據了會場,調整了自己認為最舒適的姿勢,自信滿滿地點算著桌上的紙筆墨硯,旋即全神貫注地聽著已開始的講話。

瞄到分針轉了一圈,腦中變成一片漿糊,記起剛才四位講者各自的發言。從白先勇教授講中國古典文藝近百年來都處於衰萎的狀態,隨著西方思想如民主社會和個人主義等概念湧入並深遠地影響著社會上的制度和想法,令到現今教育制度上對於中國文藝方面忽視,間接造成了現代中國學生對於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的模糊和迷茫。其後李歐梵教授強烈建議背誦精彩的文言文如〈赤壁賦〉,因為被不少學生認為艱澀難懂的文言本身正正承載著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這同樣反映了教育制度上欠缺文藝作品的歷史向度。而董橋先生則強調我們要關心的不是復興運動存在與否,而是要把自己想做和想表達的文藝做出來,才是發揮相比內地更自由創作空間──「官方甚麼都不管」的優勢。然而中國新一代的學生真的「自覺」、「自知」地去選擇怎生活嗎?還是更應該由整體的制度入手去強逼人民重新重視中國傳統文藝呢?我陷入如此的沉思當中……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出現,人與人的界限不再局限於地區界限之上,所以才認為少人接觸的傳統文藝陷入衰萎甚至沒落的境地?若是小學至大學都開設白先勇教授多年致力推動的正規崑曲課程……

「卡嚓卡嚓」四周的聲音把我拉回現實,短暫十五分鐘的休息,怔怔地看著座位上遺下的多本入場刊物,還有台前那排列著的人龍,白教授當下雖然揮筆疾書但仍動彈不得。有貼紙的聽眾都拿起皮包湧出去享受精美的茶點;控制台的工作人員匆匆忙忙測試著擴音器材;幾位同學意猶未盡地與教授提出疑問;而幾位負責人一邊安排著嘉賓的移動,一邊重覆地看手錶。大家都很趕似的。

洋溢著熱烈氣氛邁入討論環節,猶如通通都變身為問題少年一般,急切地想發表對台上教授們的感激之言或是提問箇中疑惑之處。就香港的地位深入討論之時,董橋先生指出香港本土出版數字相比龐大的中國內地而言,實在很難把香港放大成為一個足以影響內地的角色,但也認同白所
提出的︰並非推翻或側重中/西方文化,而重要的是中西和古今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的融合。董其後回應關於蘋果日報現行風格略嫌低俗的批評時,笑言人生在世就是有好人壞人,而自己這個壞人不就正是突顯了閣下的好嗎?討論在連番笑聲中變得輕鬆起來。

然而,講者們拿著數張寫滿問題的紙張匆忙翻閱,加上台下高舉著手的多位聽眾,充滿著無力感的苦笑浮現在講者們的臉上。不論是針對教育體制的不足,還是現代學生欠缺對傳統文化的承擔和發掘箇中樂趣,甚或是中國某些文藝本身由於沒有經濟支持,難以談得上推廣工作,聽眾斟
種種疑惑和怨氣通通終於在這小空間中暢快地宣泄出來。中西文化其實並不存有絕對的排他性,基於接受不同文化的程度已擴闊,因而更需要的酌如何連結不同歷史脈絡間的文化共通性,再去發掘其獨特性。透過坊間所謂市俗化的各種文藝勾起興趣,便會想去了解各種古文劇曲等的形
式美和內在意涵,我想這才是將白教授所言的傳統文藝精華傳承下來。

散場了,人龍依舊。失去貼紙的問題少年融入茫茫人海之中,繼續忙碌的生活,累積著怨念。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