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1131A

訪問:小善、笑希嬉
整理:笑希嬉

I-CARE
I – 人格與德育 (Integrity and Moral Development)
C – 創意與知性 (Creativ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 – 生活藝術與美學 (Appreciation of Life and Aesthetics Development)
R – 人際關係與群育(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 – 活力與身心健康(Energy & Wellness)

剛開始這個訪問,沈校長就表示這個I-CARE不單是去做義工,還有其他方面。I-CARE那5個字,基本上就是德智體群美,更多的是關於學生的個人成長,所以他笑著說負責這個計劃的委員會中文名翻譯得不夠傳神。可是不知是否計劃還未完善,沈校長稱他們主要會靠講座和沙龍幫助同學發展美學、創意等範疇,即使加上一開始沈校長提到的「精神健康系列」,整個訪問其實沈校長都對公民參與的部份著墨較多,可分作:「社會服務參與」、「社會及公民服務研究」、「支持社企」、「改變學校採購制度」。

「做得幾多得幾多」

一開始我們多番追問沈校長推行這個計劃背後對社會的理解和分析,沈校長沒有說清楚他的看法:「這個問題好複雜,不是一個原因。」雖則如此,沈校長說他相信、人應該是平等的,不過因為不同的原因,這個社會對不同人的供給有所不同,令到其實一出生就不平等,這些又會對你他日入甚麼學校、做甚麼工作,都會有影響(又唔係無分析喎)。「一間大學不能改變世界」沈校長承認現在做到的可能不是好多,但希望可以做得幾多得幾多,在中大營造到一個關心社會的氛圍。

「唔想為派野而派野」

計劃的一大部份是「社會服務參與」。當被問到如何理解社會服務參與時,沈校長指他們的目的,不單是單派下東西,這只是一部份,而是希望同學在參與這些服務時,對社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去非洲愛滋村為他們興建茅屋,去之前可能要了解為什麼藥物去不到那些國家,愛滋病人受著甚麼標籤等。在服務的期間同學可以獲得一些親身的服務體驗。回來亦可以整理好自己的感受,分享給沒有去到的同學,讓其他人都可以感受到。以上的想像當然好好,但當問到具體如何達成,和現在新高中學制的其他學習經歷(OLE)有甚麼分別時。沈校長的答案略嫌太簡單了:「大家是大學生,隨團的亦有一些社會系的教授,應該可以做到比中學的OLE深入些。」

「希望建的是bridge of people」

去甚麼地方進行社會服務參與,沈校長表示他想選擇數個地方,可能每年去至少一次,至少讓中大和該地方有合作關係,更好的服務當地人。他指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無止橋」計劃,他們通常會先了解當地的情況,了解完、計劃好,第二年才去建。「他們希望建的不單是石橋、木橋,而是bridge of people。」另外,沈校長形容去外國和在香港服務,其實是有不同的目的。香港自然有許多社會問題需要我們關注,可能用比較少資源就能給予同學社會參與的機會(沈校長亦提到委員會中有熟悉香港社會問題的顧問)。去外國服務參與,則是希望同學接觸一些香港沒有的問題,例如飢荒、戰亂等。「在外國有些問題你想像都想像唔到,所以在香港這個相對富裕的社會,希望同學可以反思一下,我們對落後地區的人有甚麼責任。」而且沈祖堯指外國的問題其實亦會影響到我們,例如中東現在的混亂,就影響到世界很多不同的地方。

不過是批錢計劃?

雖然講到目標好遠大,媒體亦有不少報導,但沈祖堯表示他們不是想開展一系列全新的活動,更多的是希望各書院、各院系、或者同學自己提議做甚麼,然後由學校看完計劃書後,選擇其中數個資助。直接資助現有活動,固然不用每一樣東西都重新做起,但與此同時,其實亦是失去了校方一些推行理念的空間,於是我們問沈校長現在不少書院其實已經有批錢給學生建議的活動,可是很多時計劃最後往往都實行不了,他是否擔心I-CARE資助的項目最後不能達成他的理念。沈校長答:「我們選擇時用先看清楚計劃是否詳細,目的是否符合。而且同學做完該活動回來後都要跟我們做一個報告,我們會再看未來會否繼續支持。」

一起做社會研究啦!

除了直接參與社會服務參與,其實同學亦可以參加「社會及公民服務研究」。學校會撥一筆錢給同學和老師,針對社會入面的問題去研究。暫時計劃是希望不計學分,亦唔希望老師會將這東西牽涉入它們本身的研究,因為希望同學和老師都是發自內心地提出和進行研究。可是由同學自己一腳踢諗題目、寫計劃書,驚唔驚好似一般Final Year Project研究咁頹呢?沈校長表示為此會有老師的支援,而且可以高班、低班一起、多些同學一起,唔擔心同學能力問題。

支持社企比賽

「中大不少同學都幾有想法,例如每年中大有一個比賽──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獲獎同學的計劃有時看來,真的可行。」沈校長於是提出幫這個比賽的得獎者籌款,讓得獎的社企計劃可以付諸實行。可是現在香港的社企發展欠缺的並不是一個好計劃,而是生存的空間,畢竟他們不可以剝削員工、生產商、大自然,又如何可以戰勝無所不用其極的商業機構呢?沈校長表示,他亦明白制度性的幫助是重要的,他個人亦期望政府對社企有多些支援,製造環境給他們生存。

校園大變革

回到校園入面,沈校長表示校內採購的準則希望可以照顧到弱勢社群,雖然壟斷的大企業可能平一些,但都唔會使用;亦希望在校內飯堂容納多一些的社會企業。小記問沈校長擔唔擔心有阻力,例如有人會覺得學校應該要能省則省。沈校長對這問題的答案出奇地爽快:「不是所有東西都要從成本效益去考慮,唔係全部都用大企業就一定好。」咁有決心,因為深信這些學校政策亦是教育的一部份:「唔係做完就算,我們要講出來,為什麼我們採購要這樣做,為什麼招標時選擇一個阿婆,而不是Starbucks。」問到如果同學喜歡有大型連鎖店,例如Starbucks,而不是良心企業,是否擔心同學唔接受。沈校長指沒有一種做法所有人都贊成,大學想做到的,是希望能夠帶到一些message,做到教育的目的。如果同學不滿,他亦有機會去表達他們的意見。「到時先再算啦!」(眾笑)

政府無資助

笑完都要面對一些很現實的問題:I-CARE經費的來源。沈校長指政府沒有這方面的資助:「因為政府撥款主要分兩部份,教學主要就計學生人數,研究就睇下你研究計劃書寫成點。其實現在書院做的每一樣東西,都不是UGC(教育資助委員會)的錢,是我們自己去籌款,和校友熱心的支持。」現在的經費,暫時最主要都是向個人籌,沒有向商業機構籌,他指閒談之下,曾有HSBC的人跟他表示,HSBC從來都不會這樣沒有指定用途下捐錢給一間學校,隨便你做你想做的東西,最多都係指定用途的捐款(例如獎學金),唔係好難同股東交待。


未來計劃

問到籌款之後,如何分配。沈校長話:「其實未有耐有一億,不過有幾多就做幾多先,可能做到成績,又會有多一些支持。」原來暫時這個委員會只是在定一些方向,籌一些錢,沈校長期望在5月可以定好工作的範疇、模式等等。睇怕同學都要再耐心一些等待了。雖然從今次整個I-CARE計劃可以看出沈校長真是一個有心人,但觀乎學校歷來的行政能力,今次的I-CARE九月開始,現在又未定好細節,真心希望今次這個計劃最後可以達到它的目標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