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果

YEAR1升YEAR2暑假就已經想報交流,當時只是好想好想去旅行,同埋覺得大學有咁嘅機會,比我去一個地方住讀書加居住一段時間,唔係咁易有。本來的計劃是讀三年大學,再EXTEND一年,全年就去交流,回來就找工作。家人都覺得很好。後來OAL改制,如果YEAR3才申請會扣分,便選擇在YEAR2便申請。

Exchange條件:家長同意書

父親是業餘體育教練,每年都會到帶隊到國外比賽,多是歐洲城市,有時一年去兩次,回來便給我講不同國家的風情,也常跟我說屋企支持我多出去闖闖。所以報交流時,都沒有和屋企商量就填好表,揀好十個CHOICE,自己報埋IELTS去考。後來申請成功,校方寄來一張「家長支持書」,家人笑笑口問「你唔使通知我地一聲架?」一邊簽下同意。支持書內容大概是表示家人知道並同意我要申請交流,亦願意為我支付一切開支。

當時要填十個選擇,我的首七個選擇都是歐洲國家,然後是夏威夷,之後有兩所台灣大學。當時只是選擇想去的地方,有些大學其實沒有我主修的學科。但因為我不打算transfer credits,所以只選擇國家,到時按興趣選科,還可以留多點時間去旅行。跟家人談起旅行計劃,父親又笑笑口話:「你有錢去旅行咩?你又冇番工,又冇儲錢!」是的,我冇做兼職、冇幫人補習,連大學的student helper、心理測驗都只報了一兩次。母親之後接著說:「唔緊要啦,呢啲野趁後生要去架,最多我地比住錢你先,有機會一定要去!」

「珍惜機會」的神話

聽到「多出去闖闖」、「趁後生試下」這些說法,我幾近麻木。這種麻木不是「車我都去過好多次旅行,唔係好特別啫」的不屑,相反是對「有機會就要珍惜同利用」這種必然得囂張的說法感到麻木。細心想想,「珍惜機會」後面,其實有一大串特定的因素支撐著。

我家裡環境很好,中學時我除了番學,就只有補習同學吓興趣班,除了在親戚的公司做下輕鬆兼職,沒有工作經驗。去過大大小小的旅行,也跟過中學老師去海外field trip。讀的中學不算超級名校,但都算老牌的「好中學」。會考成績中上,之後高考成績好,拿到入學獎學金,不需交學費。於是那些預先儲好的大學學費變成了「有機會一定要去旅行、出去闖闖」的本錢,加上父母親工作的都是公營機構或半個政府機構,最重的財政負擔就只有一層負資產的樓。

所以我可以珍惜機會。

你真正需要知道的

看到這裡,你或者會覺得,寫了幾百字其實同交流可以完全冇關係。你家庭背景好啲,乜都好啲啦。是的,我最後去左邊度交流,預計去邊度旅行,會使幾多錢,其實都不是你需要在這裡知道的。因為一切都如此理所當然,至於是否每個人都可以如此順順利利地選擇了某條路,你在意嗎?

這篇文與交流其實未必有關。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