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偶

大O即書院迎新營,內有六個大組,每個大組有六個細組,每個細組由幾個輔員(組爸媽)帶十幾個新生(組仔女)。大O主要由OC為全大O人安排集體活動,亦預留時間給大組為新生安排活動。以新亞大O為例,幾乎每年的OC都會為新生安排如下活動: City Hunt 、探訪老人院、Napoly(即NA的Monopoly,模擬大學生活遊戲)、花草選舉等。而一個大組裡通常設有不同部門去運作,如四七部、出設部、節目部等。

這次訪問了新亞大組「穆人巷」的大組長JJ和理念部部員兼輔員阿芷。取名「穆人巷」是認為大學不是蜜月期,這段歲月是艱苦但有意義的,如置身「木人巷」。用「穆」取替「木」是為紀念新亞書院的創始人錢穆先生。這個大組特設獨有的理念部,研究活動如何既好玩又可引發思考,專門把他們認為好的理念滲透於新生中去。

讀大學不為玩,是為思考

記得未上大學時,暑假常於鬧市看見十幾個人穿同一款上衣,一起做「騎呢」行動,或唱歌跳舞嗌口號,或十幾人相互挽著手臂扮蟹橫過馬路。友人說那是大學生在玩Ocamp(迎新營),好好玩。大學迎新營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玩,玩玩玩。穆人巷(下稱穆)亦認為普遍人對Ocamp的印象都是玩。「我們新亞一群『老嘢』(活躍於新亞活動的高年級同學)不想Ocamp淪為得個『玩』字、缺乏意義,故圍在一起傾傾傾,傾起一個理念大組出來。」他們的理念就是希望在大組內,輔員和新生都可一起思考和討論四大主題,分別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標;當初入大學的原因,並期望於讀大學的幾年裡完成甚麼;自己作為大學生的身份和角色,其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新亞書院成立的歷史和教育理念,亦即所謂書院精神。

他們開口閉口都是「思考」、「反思」、「理念」,難道前幾年的Ocamp都沒有這些元素?「有些細組是做到的,這要看個別輔員的思言行為。不過往年Ocamp的主要功能是讓新生認識新亞的人、莊和活動,Ocamp好玩之餘要能團結新生,讓他們留下來,其他的人生啊、大學啊等課題就容後再談。」不過問到往後的新亞活動能否再進一步讓同學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大家都笑而避談。

「迎新營是不少新生對大學的第一印象,我們希望新生認為大學是實現夢想和盡社會責任的地方,所以要讓他們由一入大學那刻就感受到,故我們在營/組裡就講理念。我認識有些同學玩完迎新營以後就以為大學生活主要為玩,感到失望,往後自閉讀書,甚少參與所謂大學生活,這樣很可惜。故此我們出來搞理念大組,也希望把志同道合的人連結在一起。」問到為何選擇以書院作戰鬥場地,他們認為參與大O的新生最多,一個大組新生連輔員就有上百人。「如果一個細組有兩三個即一個大組有十幾個人特別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以後和我們一起做事,也好。」彷彿大海撈針。

活動最終目的是為思考

穆認為如果活動/遊戲本身預設了一定的理念,而以競賽形式和獎懲機制進行,這只會刺激人的爭勝心,使人在活動過程中執著於求分,容易忘記活動/遊戲本身的意義。所以他們特意不選用這類活動/遊戲,而是製造機緣去讓新生思考、反思。

「我們會讓新生先玩『一步一生』。就是在一個較大較空曠的地方,讓大家矇著眼,主持會問一些問題,例如你有否人生目標。如果她/他有的,那麼就踏前一步,無就留在原地。這活動不是競賽,只是看大家答完二十個問題以後,你再看其他人與自己的距離,看同輩間的成長有否差異。這個活動的重點在於大家都矇著眼,少受外界影響,更能專心留意主持的講話,而我們的問題多指導他去思考,讓他們反思以後再決定前進或停留,這過程只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活動完了我們會安排輔員與新生邊散步邊單獨傾計,回到室內就一起寫『給自己的信』。即是安排一個時間一起寫信,寫給兩年後的自己,我們兩年後再寄回給大家。這個活動希望新生思考並組織出自己的想法,再表達出來。大家以後再看信就可以回望初衷,檢試自己這兩年間走過的路,看有否迷失。」在筆者看來,這個活動的形式只是預設了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營造氣氛去讓參加者思考、反思。但如果新生還未熱身,也就難投入活動。而且這是一次性的活動,玩完就算,真正的成效不大。

「所以我們希望在夜晚回宿後,除了玩房game外,輔員和仔女在人少少的情況下可繼續『夜話』。」但不是報status或為八卦的溝通。「希望以後在組聚裡都可繼續溝通。例如我們可以相約去一些社會企業開設的餐廳聚會,為聚會設定一個主題去傾,讓大家可深入了解彼此對人生、大學以及社會事情的各種看法。」聽他一說,筆者想起自己於報社傾莊的經驗。我們先設定要傾的題目,再作資料搜集,往往要一同看一大堆文,若準備不足,就會淪為「交換無知」。如斯組聚、傾計其實都很考功夫。

生命影響生命

穆希望輔員都有意識去做足上述功夫。「Ocamp最重要是組爸媽和仔女的連繫。我們都希望輔員會清楚並認同大組的理念,都有相關的 mind set 認真去接觸新生。就算在輔員的圈子裡,我們都會安排 Year 3 的帶著 Year 1、2的。」所以他們著重先輔導輔員,再由輔員去輔導新生。雖然高年級生/舊生比低年級生/新生於大學生活的時間長,難道他們就有能力去「帶」/輔導人?

穆注重平等溝通。「在剛過去的Pre-Pre-Camp裡,有一個夜行環節,長達半小時,我們都有意識去溝通:一起反思自己入大學前後的狀況,講講自己的理想目標,也會討論一些社會議題。也不怕氣氛嚴肅,在夜裡邊走邊像朋友般傾計,很容易講說話。以後的輔聚都會談,每次定一個主題。」

他們相信生命影響生命。「而傾計就是互相影響、啟發的方式。」不過是否不同channel的人都可一齊傾計?例如普遍印象是人文社科同學比較容易進入社會議題的討論,有否一些讀理科的同學難以進入話題?「他們總會有個想法,但不知甚麼窒礙他們去講,例如他們以為自己認識不深怕講錯,以至少講甚或不講。所以我們主要由個人面向的事情談起,如自己的目標理想等。先作熱身,讓大家都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就是先營造人人都肯張口說話的氣氛。「也會印文章一起看。」嘗試為大家建立類同的資料庫,便於進入話題。

四日三夜以後長期作戰

不同於過往的Ocamp制式,這個理念大組都算是新搞作,問到有否面對甚麼困難。他們都表示今年情況樂觀:事實上,大組要與大營和其他大組一起傾和夾活動,「籌委會給我們各大組很高的自由度,支持我們可以加插一些反思空間於玩樂之中。而其他大組都認為只要活動好玩又不令新生覺悶,加入理念元素於活動中實是好事。」不過,始終大組時間不多。他們看重輔員的表現,希望他們在Ocamp以外、長期地去接觸新生。

「我們不是搞完四日三夜的Ocamp就算,希望組爸媽和組仔女以後都會拉大隊去做義工,甚至每月出版如《黑紙》形式的單張,向其他人滲理念。」看來Ocamp只是個開始,由此展開的長期計劃才是重點。他們表示較以往搞ocamp時付出更多,但都是意料中事:「我們需要有一個計劃更周詳的安排,所以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討論。」

這是長期作戰:「希望組裡的人會持續關心社會。」為甚麼要關心社會呢?「我們生長於群體裡,對他人和社會有影響力。無論你做一些事,或乾脆甚麼都不做,都會有影響。就像是『蝴蝶效應』般,不知這樣形容是否恰當。基於這份影響力,我們對他人和社會都有責任。」那麼怎樣才算關心社會呢?我們沒有多談。希望他們能一起探討並了解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再用現有的熱情和心機去想辦法推動社會改革。的確,社會改革是長期作戰。

延伸閱讀
芷總結參與/籌辦營新營的心得:見學生報網上版https://cusp.hk 〈咁無聊,仲報名camp?!〉

咁無聊,仲報名玩OCAMP?!
文:Ocamp達人

你今年會唔會玩迎新營?
你有冇諗過自己點解想玩迎新營?
你想係迎新營得到d乜?

你可能會問:Ocamp真係值得玩嗎?! 由無聊亂跑的City Hunt,到帶點(或許不止一點)黃色意味的房Game,再到互相踐踏的互片環節,大O的一切根本都是圍繞一個「玩」字。 還有就是,抑或是靠著一些形式化的dem beat、四七(叫喊口號)等來營造那似有還無的所謂凝聚力、歸屬感。當然,認識新同學的重要性似乎更為重要,但,不參加OCAMP就不能認識到新同伴?

你又可能會問:而家嘅Ocamp真係Ocamp? Ocamp的全寫是Orientation Camp, 除了認識到一班同學、學校地標、哪個professor「爛grade」及哪個course「頹」之外,不是也應該為新生的大學生活提供方向嗎? 說到底,大學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這應該在中大的迎新營中表達出來嗎?但現時的Ocamp真能帶出它應有的意義嗎? 何謂輔導員(組爸媽)? 他們真能輔導新生,並解答他們的疑惑嗎?

咁究竟:大學可以做乜?
     應該做乜?

    大學係乜?
大學生又係乜?

大學是一個自由的地方,走堂還是sit堂(旁聽),讀書還是玩樂,表面充滿自由,但自由背後的是「選擇」。學習如何選擇就是大學的第一門課。中學時,我們要做的只是跟隨時間表,每天上課、下課、補課、測驗,日日如是。大家所關心的是如何做好,而甚少,或從不去問為何要做。在大學則不然,沒有人會管束你,不但上課的時間表是自己安排,上莊,兼職甚至是宿舍內的日常起居生活都可以「隨心所欲」;老師們當然不過問,但你做任何事都必需向自己交代。走堂要有原因,上莊亦要有原因,背後依附的是批判性思考及價值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這就是大學。
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成年人,除了要對自己負責,亦應當對社會負責。常言道:「大學生需要關心社會」,咁又點解呢?可能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很高,期望他們會關心社會、貢獻社會,而不只追求個人利益;可能是他們享用了較多的社會資源;可能是他們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能理解社會問題;可能是他們學習期間有較多自由時間、不用擔心生計。還是關心社會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而不單單是大學生?其實大學這數年正正就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思考人生意義,建立價值判斷的基礎,學懂分辨對錯,反思「人之所以為人」應有的責任。
當我們著重付出五百元參加一個迎新營可獲得些什麼時,更應該籍此機會反思一下,入讀大學、參加迎新營又是為了什麼?話說回來,並非所有迎新營都一面倒支持純粹玩樂主義,當中亦有部份迎新營為新生安排了別出心裁的活動。就正如大學三年如何過,從來都不應只在乎其形式(完成學分),更在乎的是其本質應當如何。而到底我們所參與的迎新營,就只在乎那四日三夜的玩樂;還是,我們應該還原基本步,重新思考迎新營的意義何在。這是無論迎新營籌委、輔員或新生都應該反問自己的問題。

迎新營其實不止一種玩法。
你今年會點玩迎新營?

延伸閱讀:《別樣大O:學長談「新亞精神」》,中大學生報2010年9月號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