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zior

「百佳呢個名改得好,甘大間鋪頭只系得100樣野係佳,呢啲咪叫做謙虛囉。」
——黃子華

或許從那一刻的笑聲開始……我才真正重新審視百佳的「存在」。

「佳」之歷史
它是和黃旗下屈臣氏集團的連鎖超級市場,由73年開始成立至今已建立逾260家分店,佔超市四成市場,以及起碼兩成整體食品零售市場,擁有超過9千名員工和14個自家品牌,在這樣龐大的企業背景下,卻不時挖出讓人驚訝的消息。

百佳從90年於粉嶺成立新鮮成品分銷中心開始,就開始向房署施壓要求准許他們在超市內販賣濕貨,直至00年與五豐行這大陸生豬的最大供應商以八五折優惠,直接取得新鮮豬肉供應,供應全港百份之五的新鮮豬肉,搶走當時傳統肉檔超過三成生意。同年七月《蘋果日報》亦有報導指出當房署在二十五公屋試行大型超市計劃之後,令公屋街市商戶的營業額同樣大幅下降三成。

經歷06年綠色和平在百佳和惠康超市抽驗,發現55個蔬菜樣本中四成殘餘農藥超標,毒菜事件令大眾對百佳惠康兩大連鎖超市的品質失去信心,雖然後來《新聞透視》節目中表示檢驗方式有誤,但卻又發現食環處於文錦渡的食品管制中心檢測程序鬆散——簡單隨便地抽驗少量、載菜的貨車甚至不經過抽驗直接越過、對於蔬菜的來源並不嚴格追查。這樣運送到港的蔬菜正正有部份就是通過批發商轉至超市出售,由超市屬下之檢測中心化驗無礙後,冠名「優鮮蔬菜」。

到07年初百佳的油魚事件,多人投訴食用百佳出售的急凍鱈魚柳後感到不適,後被揭發以低出7倍售價的「油魚」假冒「鱈魚」出售。但百佳卻未能即時提供鱈魚產品的證明書和作出解釋,百佳於半年後才停止售賣油魚,其標籤問題最終以年底被政府罰款4萬5千港元簡單作結。

再到08年中《明報》揭發百佳惠康的宣傳和廣告誤導消費者,令消費者誤以為周五超市大減價,但正正就在周五提高售價,當時消委會對288件貨品進行21個星期的調查後指出,不指名的結果表示兩家超市分別有71.9%和54.9%的貨品確實於周五最貴。然而,當時得到的回應卻是「百佳發言人表示,價格變動受多個因素影響,優惠、特價只做一天的情况亦是超市普遍的模式,但強調價格有高透明度。惠康發言人則以《明報》只監察約200件貨品,與超市逾1萬件貨品比較,比例太小及監察時間短為由,不作評論。」

這樣一直以來發生的事件難道真的可以用「偶有錯漏」作解釋?根本不應該誤以為百佳是真的「清潔乾淨」,將等閒的宣傳口號和檢測當成是全商店貨品的保質保證,就正正等於百佳將自家經營製造的商品形容為「至抵價」一樣,那些「品質」、「價格」、「衞生」本身就可以是他們自己任意訂立的規則!

我們一直寄望的「道德」
我們熟悉的大超市無他︰百佳、惠康、華潤、佳寶。總是相信在香港這彈丸之地,本地超市業不會如沃爾瑪這個有6千6百多家分店、180多萬員工的世界級連鎖超市般,剝削員工到每年流動率達5成(甚至曾經到達過7成的高度)、扭盡六壬地打壓競爭對手、每年強硬要求供應商降價等等。我們如此寄望百佳惠康兩間佔本港超市起碼7成市場的大公司大企業,會本著良心做生意,但實際的情況呢?

據零六年中大市場學系就零售商與供應商之間失衡的調查[2],訪問121家零售供應商後結果顯示︰一.「接近或超過一半的供應商曾面對零售商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承擔貨品損耗的責任、接受零售商將貨品下架或撤櫃的絕對權力、減價、銷售反利/退佣、接受由零售商提供的提定服務等。

二.「超過三成的供應商曾受主要零售商限制與其他零售商的交易」,如限制向其他零售商供應貨品、規定供應貨品予其他零售商時的價格、要求成為商品的獨家經銷商。

這些數據都明確地表示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權力失衡的情況,而在這個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或許諷刺得如首富李嘉誠先生於03年訪京會見胡錦濤和溫家寶兩位國家高層時,回答記者有關超市壟斷的問題時回答︰「它的盈利在我們和黃來說,頂多只是1%,一個巴仙的盈利,20%的市場佔有率,是不是壟斷?(說這是壟斷)絕對是不公平的。」[3]從來不會看到所謂「良心」和「道德」的存在——資本只悔恨得不到壟斷「應得」的盈利而已。而大眾市民更是「肉隨砧板上」,所謂「道德良心」都只是在啞然接受態度下僅餘的自我安慰而已。

「習慣」背後
有沒有想過百佳是如此的包羅萬有,和有如便利店般的方便,加上店內環境整潔,所以才「願意去」的想法背後,到底是無視了多少謬誤?

不得不提和黃和怡和兩大資本在背後推動,才令百佳和惠康有如雨後春筍般在香港到處發芽,如在各自的地產物業中優先並獨家地讓自家的超市開業,在局部的地區形成獨市。而在敞大的市區又狠狠投資大筆資金去物色人流密集的地段,地租、人事薪金、物流行政的費用等等都在沒有固定客源前需要預先支付,試問這種狠擲資金、不怕初期虧損的模式是中小商戶所能負擔的嗎?單單是消委於統計96-01年間,已有超過4成小型超級市場經營者退出市場[4],無力競爭的結果?就只能順著資本的心情,等待被踢走的日子來臨。

其實心知肚明
消委會於08年9月啟用的「網上價格一覽通」[5],每天從百佳、惠康、吉之島、大昌四間超市的網站中搜集售價資料,供大眾參考比較。筆者整理本月16日的所有商品資料(共1076項)得出,其中576項商品於百佳和惠康的銷售價完全相同,餘下的其他項目亦有約3成差額不超過10%,試問這樣簡單統計都能歸納出的數字,還能說百佳惠康兩大超市並無串通或協商,聯手操控價格麼?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這粗略的描述都是大眾市民被剝削、小商戶被壓迫的現況。

但我想不明白……為何還要接受是我們的血汗白白流乾。

拒絕大型連鎖超市,多走幾步路,去找些真的能令你安心的老實小戶,會很難嗎?

註[1]︰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杜爾林杰(Peter Doeringer)在研究全球紡織和成衣市場時形容大眾消費的文化明顯改變了商品的種類和品質。(《愛上便宜貨》,第二章低價的創始人,P.82)
註[2]︰〈中大市場學系研究香港零售業 發現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普遍存在不公平現象〉(2007年3月14日)
註[3]︰〈李嘉誠抵京 胡錦濤温家寶今接見〉(博訊2003年9月27日)
註[4]︰〈食品及家居日用品零售市場的競爭研究報告結論及建議〉(2003年8月)
註[5]︰「網上格價一覽通」(www3.consumer.org.hk/pricewatch/supermarket/)

主要參考書目︰
1.《愛上便宜貨——追求折扣的代價》,Ellen Ruppel Shell著,張奕芬譯,聯經出版
2.沃爾瑪效應,Charles Fishman著,林茂昌譯,大塊文化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