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肥蚊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各式各樣的貨品中,經常接觸及使用它們,當中有些甚至是陪伴著我們一輩子的,如個人護理產品、電子產品等。可是我們有認真想過它們是怎樣被製造出來的?它們是被誰人製造出來的?它們對我們的身體、對環境有甚麼影響?而當中又牽涉到甚麼利益團體?

筆者早陣子在facebook 見男朋友分享了一系列由美國出產的講述物品的影片,叫物品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總共有七段短片,長約八至二十分鐘。其中四個主要圍繞著物品,包括物品的故事完整版、電子產品的故事、化妝品的故事和瓶裝水的故事;另外三個則關於美國的政策問題。短片係由一個由自稱關注環境、生態平衡的人──Annie Leonard 及其伙伴所創立的團隊──The Story of Stuff 所建立,目的是要將Annie 在曾遊歷的四十個國家所見到的生產物品的狀況及其影響公告天下。短片提供了更多我們對物品生產背後的想像──它們並非只是單純的物質性生產,而更多的是由不同的政治、經濟因素角力而組成。而且,影片亦講述了物品的製造、使用及棄置會對我們的身體、環境造成了甚麼傷害。

東西的故事
一般而言,一件物品會經歷開採、製造、發配、消費、廢棄五個階段。可是,在人們的意識中這五個階段分別只不過是不同機器的運用,往往會忽略當中「人」的因素。你知道嗎?由於過度開墾、濫捕,在人類在過去三十年已經用了三分一的地球資源。在美國,只剩下不到4%的森林,40%的河道已經不可飲用,佔全球人口5%的美國正用耗用30%的地球資源,還有更多更多……

電子產品的故事
電子產品日新月異,每隔數月便有一款新的產品推出,我們手中的電話也用不過一年半載。舊的產品不是壞了,就是與新的軟件不相符,迫使我們要更換新的硬件,可是新的又容易壞。有人說過這是因為電子產品的設計原來就是為了丟棄的。(designed for the dumped),這又是怎麼的一回事?

瓶裝水的故事
有沒有想過為甚麼家中有幾乎免費的自來水,在市場上仍然有瓶裝水賣?又為甚麼會有那麼多人買這些比自來水貴二千倍的水?為甚麼我們會認為自來水是不潔的,只適合用來洗碗?然而卻有研究指出,有些瓶裝水甚至比自來水水質更差。大公司如可口可樂宣稱其出產的瓶裝水是來自大自然的,可是它其中兩款瓶裝水只是來自自來水。除了水質問題外,膠樽呢?一年棄置下來的膠樽足以繞過地球五次,可是為甚麼我們都看不到?

化妝品的故事

在美國,市民每天使用的各種含有十多種化學物質的個人護理產品中,只有不到20%的化學物質有經過業界安全委員會的安全性評估。而大多數的化學物質都對人體有害,為甚麼它們仍然會被通過而流出市面賣?為甚麼看似擁有選擇權的我們揀黎揀去都是有毒的化妝品?當中政府、企業聯手做了甚麼?

短片資料性的填充固之然豐富,將生產者、政府、企業、消費者的角色繁複互動的關係簡單地(而又不過份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可是,缺少了甚麼呢?缺少的是關於體制的問題,短片中從來未出現過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等字眼(美國可是最推崇資本主義、奉行資本主義得最徹底的國家呢!),所有角色的設置都在特別的社會結構,也即資本主義底下:基於利潤最大化及生產只是為了累積資本的前提下,老闆有極大的合理性去剝削員工、過度開採大自然以得到最多的資源,政府的角色就是要確保資本主義的順利運作以發展國家的經濟,也就有某大程度容許生產者種種悲劇的發生,等等。

因此,當作者不斷地強調人民應該要向政府施壓,爭取自己應有的東西時,也要想想,在特定社會結構下,政府也必定要維持其角色。也就是說,生產者、環境等等問題也未必能夠透過政府的介入而解決,而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為何我們的體制容許這些悲劇發生?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