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與街坊漫步
文:康瑜

在一個清涼的下午,我完成了我的工作,因為閒情逸緻,與我認識的一位街坊寫意地走走,隨處漫步,走一走牛頭角下村,走一走德福。

這位街坊是一位老婆婆,潮州人,專長「車衫」,家中很小,但放有一台很有價值,很有回憶的衣車。 

第一次探望這位街坊時,她常說自己「無用」,我很驚詫,也很不希望在街坊口中聽到這麼貶低自己自身價值的言語,我的反應?只會說:「傻啦,你唔好咁講啦,你好叻架。」

在開小組時,婆婆常常不發一言,但並不代表她不喜歡參與小組,她謂「你叫我講野就唔得,你叫我搬野做野我就得。」事實上,她還是很有能力的,也很清楚自己可以做的事。 

這一個下午,我們走著,我們聊著,婆婆現年七十多歲,30多歲的時候來香港,在鄉下時學到車衣的技術,來到香港時,大概是六、七十年代,香港製衣業發展蓬勃的時候,大派用場。再說說那台衣車,正是婆婆的丈夫送給她的,聽了,心裡又湧起了溫馨的感覺,這台衣車,有三個意義,第一見證著先生對婆婆的關愛之情;第二令她有了穩定的生計;第三肯定了她的能力。

婆婆憑著她巧手的車衣技術,在工廠工作了接近廿年,直至她五十多歲時,即1994年,工廠北移潮湧現,大量工廠關廠,大量車衣女工因而失業。本來並沒有退休意思的街坊,亦因被工廠淘汰而要再覓工作。

在再次找尋工作時,婆婆多次吃閉門羹,十分沮喪,更開始感到自己因年齡大,在別人眼中是沒有用,因而覺得自己是「無用」。

我相信這位街坊,在十多年後的現在依然很能幹,十多年前的她,也必依然很有工作能力,可惜,香港的勞動市場及社會意識形態,令這位街坊被工廠淘汰後,再也不能踏入勞動市場,更令她產生了「無能感」。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