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

來年,在本部的辰衝書店和在李慧珍樓的第二書店都會結業,迎來的將是一間面積達六千呎的新書店,並設於現時興建中的綜合教學大樓內(即CC CAN隔籬)。
但有關新書店的事一直沒被廣泛關注,直至上月,一群同學提出聯署要求校方延遲新書店的截標日期,事情方被提起。

重拾自主,從始介入
有見學校對招標一事的處理手法透明度低,並在極少宣傳、毫無諮詢的情況下就已經展開了新書店的招標程序,一群以哲學系為主的同學隨即發動聯署,希望促使校方延遲截標日期和展開諮詢。

校方隨即約見學生會和有關同學並展開會議,表示願意發放更多資訊和展開正式諮詢。而雙方更同意在投標委員會加入學生代表,使同學可以在架構之內與校方一起討論選擇標書的原則,亦可以加入商討中標書店的合約細則。

不同於學生會等早已存在於架構內的組織,今次同學自發組織起來,在議題開始階段就能從校方手中獲得權力,成功加入架構的情況,實屬少有。

除了爭取到架構內學生代表的位置,主導的同學亦希望加入更多學生的意見,落實校園民主。他們籌組了關注組、諮詢會、公開集思會,聚集了來自文商理工社科等各學院的同學,表達了多方面不同的意見,例如在開放時間上提出了「夜貓時段」的建議,商品種類上亦有支持獨立出版和音樂的聲音,希望能夠將這些聲音經學生代表進入架構內。

幸而有同學站出來,在今次事件的初始階段就已發聲,成功整合同學意見,進入架構,作出有約束力的決策,改變校方獨行決策的原狀。

學生 v.s.校方的迷思……
這次事件雖然看似是校方獨斷決定,但同學的角力對象真的就是校方嗎?

同學希望新書店招標的過程更具透明度,而校方在開始時沒有公開資訊是有所缺失,但其後來亦公開資訊和開展諮詢。

但同學有關新書店的細節、內涵、要求,例如希望書店延長開放時間,為勞工提高更有效的保障……這些訴求的對象,又是校方嗎?

其實在此事中,同學和校方在不少立場上都相似,例如校方在標書上同樣對開放時間有所要求,亦言明對商品種類的開放性有偏好。大家都希望中大有一所更具標誌性,更有人文氣息,更合符同學需要的書店。而校方亦會議中表明,希望就新書店一事了解更多同學的想法。

不同以往,在新書店一事中,加入了以往校園民主所沒有的持份者——外來的書店。一改往常在校園民主中,同學與校方對立的局面,這次新書店事件中校方與同學站在相近的位置,成為協作者,並向書店方面提出要求。

甚至,新書店跟同學、校方亦非對立關係。書店要有校方如交通配套、建築物開放時間等方面的配合,才可順利營運。

更明顯的是,書店需要理解中大同學的喜好習慣和需要。沒有了學生代表的資訊,它很可能就會忽略了如夜場開放時間、展覽空間等顧客喜好資訊,這會對書店方面有所不利。其實在今次事件中,三方面的對立和衝突並不嚴重,甚至可謂是合作的關係。

校方真係咁好人?
當然,跟一直以來校園民主爭取的情況一樣,校方並沒有主動和廣泛地提及事情因由。但明顯地,不同於對加宿費事件遲遲才回應,今次校方在接到同學訴求不久後,就主動地召開了會議和學生代表商討,甚至容許學生代表存在於架構內。這使人不禁疑惑:為何同樣是學生向校方提出訴求,但回應卻如此不同?

今次在新書店事件中,校方希望能夠設立一間具標誌性、人文氣息的新書店,而可以猜度出的是:一間有名氣和特色的新書店有利中大樹立名氣,鞏固一個具人文修養的大學名銜。

而同學提出的訴求與校方的立場並無相違背,甚至如售賣獨立出版物等要求,更是有利揀選一間具人文氣息的書店。故此,校方即能迅速回應,並帶著笑臉歡迎同學參與。

反觀如校巴、保樹立人等事件中,在校方跟同學的利益並非處於同一陣線,甚至有所對立時,校方並不會輕易放出權力和認可同學作為。

當然,不能否認校方有著希望惠及同學的意圖。但無可否認的是,當面對利益不同的處境時,校方並不會如其在新書店一事的表現般每每釋出善意。而無論利益有沒有衝突,校方甚少主動引起同學對重要議題的關注是無容置疑的事實。

校方不主動引發討論,若又沒有那群同學自發關心的話,新書店一事又會如何發展?

學生會到哪裡去了?
事件看似一直由一群熱心的同學做主導,他們寫聲明、發動聯署、搞集思會……使人不禁質疑:學生會到哪裡去了?

其實,學校進行新書店計劃一事起初由學生會發現,幹事會隨即發mass mail希望先收集同學意見再交給校方,惟收到的意見不多。

而恰好一群以哲學系為主的同學看到消息,對事情很感興趣,就把一些對新書店的想法集合起來。但期間他們竟然無意中發現校方沒做諮詢就急忙截標,程序不公,故發動聲明聯署行動,又主動接觸校方要求展開會議。
而學生會後來就加入了聯署,又被校方邀請加入會議。後來在關注組和招標委員會中亦有派代表出席。

雖然,學生會有參與整個過程,但可以看出除了起初的消息公佈,其實他們一直處於比較被動的角色。

然而,他們為何被動?

直接來說,就是因為一個長久以來使校園民主無法蓬勃發展的問題:同學參與不足。

從一開始學生會發出的諮詢就只得寥寥十多個回應,根本難以給學生會條件去引發廣泛的討論和關注。始終,學生會都是需要同學作群眾基礎去支持的組織,若同學對事情無甚興趣,學生會將資源分配在其他更多人關注或者至重要的議題上也是自然的事。

打破學生會主導,重拾學生自主!
無可否認,因為資源有限,學生會不可能事事都管。但就算沒有資源等各方面限制,學生會就應該事事主導嗎?

一直以來,學生會以一個組織和領導的角色,帶領同學加入不同議題的討論,在帶領同學參與社會運動的方面尤其明顯。而在校政工作方面,學生會更是處於主導地位,掌控了資訊的發佈權,而同學極難監察。例如在校政委員會中主要是學生會的代表列席,但其出席率、參與程度等資料,同學實在難以得知(起碼上屆學生會並無公佈),這可能會衍生出如資訊壟斷等問題。

當然,並不是說學生會必然有問題,但壟斷危機可被預見時,除了學生會應該多做功夫,增加透明度外,同學是不是也應該主動了解校政,如報名成為校政委員會的學生代表(可以透過中大或書院學生會申請加入),重掌主導權(起碼在資訊上)?

同學與學生會的關係絕非對立,雖然在不同方面的關注點不同,但學生會實在是一個媒介去協助全校同學組織起來。就以今次事件為例,主導同學其實和學生會是處於一個分工合作的關係。有關行政決策上的問題,由較熟悉校方運作的學生會主導。但對於面向同學大眾的工作,例如集思會、關注組的籌組就由同學負責。可見兩者合作空間實在不少,更甚者,其實學生會都是由同學組成,實在談不上對立。

一個健康的學生會應該善用自己的職能,容讓同學自發主導,做到有為而不壟斷的情況。而什麼應該管,什麼不該主導的界線又應如何劃定呢?這就要留給學生會和同學定奪了。但肯定的是,同學要加強對校政的關注,才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實現自主。

其實,「小」至一間六千呎的新書店,大至134.4公頃的中大又怎會與我們無關?

同學們,起來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