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七刀

國際婦女節,又稱三八婦女節。婦女節的歷史由來,與勞動節一樣,是富有抗爭色彩的。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婦女被大量聘用,幹與男工同樣的活,但工資只有男工的1/2或1/3,每天要工作12小時至17小時不等。而且,她們並沒有選舉權。這樣被長期的壓迫,直接導致了婦女作為主體的,一浪接一浪的抗爭。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組織了一場抗議行動,以「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生活質素,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12小時工作制和低薪,最後被警察圍攻並驅散。兩年後的3月,這些婦女組織了第一個工會。

最為人熟知的,是1908年3月8日,美國的女工聯同全國紡織、服裝業女工,舉行大規模的罷工和遊行,要求增加工資、實行8小時工作制和獲得選舉權。這是婦女在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群眾鬥爭。該次鬥爭得到熱烈響應,迫使政府改善她們的工作環境。

在1910年8月,第二國際[1]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了國際社會主義者第二次婦女大會,討論了有關婦女及兒童的權利、爭取8小時工作制及婦女選舉權問題。當時,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倡議,以每年3月8日作為全世界婦女鬥爭日。而1911年的3月8日,就是第一個國際婦女節。

然而,上述的抗爭,都只是稍微舒緩婦女的困境。最值得關注的,是蘇聯時期,婦女的工作環境和保障的歷史,以及婦女在十月革命的角色。1917年3月8日(俄曆2月23日),幾萬名婦女在聖彼得堡,藉著慶祝婦女節,發動了反戰反饑餓的遊行。抗爭蔓延至整個市,工人為了支援婦女的抗爭,發動了政治總罷工。為推翻沙皇的二月革命,由婦女發起,然後成就於婦女工人與其他工人的聯合,並且,為十月革命──一場以工人為主體的革命──鋪了路。

俄國十月革命後,列寧應布爾什維克黨的科倫泰建議,將3月8日定為法定假日,自此得到全球響應。至今,俄羅斯也沒有廢除這項法令。蘇聯時期,婦女得到了現今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也未能達到的保障:享有每天至少3小時內的帶薪哺乳時間、不能要求孕婦和哺乳期的女性在晚間工作或加班、8星期全薪產假、在工廠設立育嬰間、免費產前產後護理和現金津貼等等。

誠如陳獨秀在《民族解放與婦女解放》這篇演講辭中說:「婦女現在所得到的一點解放,是以前幾次社會大的運動之後果,不是從單獨的婦女運動所能夠得來的。」婦女在生活中受到雙重的剝削:一方面來自家事勞動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在外工作。當代社會,婦女受不公平待遇的問題仍然未得到解決,例如女性平均工資比男性低約30%[2],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尤在基層的工種出現。上述蘇聯的例子中說明了,若要解決婦女所面對的困境,單依靠婦女們並不足夠,也應該連結各地的工人進行鬥爭,推翻既有壓迫婦女及工人的制度,婦女才能真正得到解放。現時人們似乎已經對三八婦女節的象徵意義不甚清楚,在此重提,希望能為婦女解放運動帶來一點啟示。

[1] 第二國際,1889年至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五一勞動節的設立,亦是在1889年恩格斯在第二國際提出的。
[2] 2009年香港政府統計數字顯示,女性僱員入息中位數為$8500,比男性僱員低30%。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