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andora

二零一二年,對曾俊華而言,絕對是輕鬆的一年。

僅僅是一年前,預算案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曾俊華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政黨在議會連珠炮發,逼迫財爺將庫房盈餘回饋市民。結果,一眾議員枉作小人,市民對預算案的不滿並未稍減,只是將批評點轉移——由一毛不拔變成目光短淺。反觀今年的反應卻異常平靜,財爺再沒有怪招出台,只是將以往的措施執成一劑廿四味,務求雨露均霑,以堵眾人之口。市民似乎亦對財爺的「臨別秋波」不感興趣,有糖萬事足,將焦點都放進更精彩的選戰大龍鳳上。是故,預算案從一開始就被輕輕放下。

然而,我們的要求真是僅此而已?

只要我們稍為上心,便會發現從前對預算案的批評依然適用。預算案依然以一次性紓困措施,即是俗稱的派糖為主軸,甚至成為了一種習慣。曾俊華擔任財政司五年來,各項一次性措施總值超過二千億元,出手不可謂不闊綽。可惜的是,這些措施都沒有直接回應市民的訴求,只是以接濟的心態去面對公眾;對於一些永恆的議題,如增撥醫療資源,則是愛理不理。公眾對這些批評耳熟能詳,恐怕已經將它當成如同「恭喜發財」般的一年一度的套語了。政黨作這種論述自然無可厚非,但公眾卻很容易麻木,把問題歸咎於政治式敏感,而忽視問題的嚴重性。

制度縛手縛腳 財爺得過且過
預算案的盲點為何總是揮之不去?回歸以來,歷任財政司司長面對的批評大同小異,似乎不能將責任推向隨便一人身上。如果錯不在個人,我們或者能從制度裏找原因。

財政預算案並非獨立文件,而是附屬於施政報告,此點在預算案中已清楚列明(1)。每年十月施政報告出台,其列出的只是來年的政策方向,細節則由各政策局自行制訂。政策局落實政策細節後,向財政司申請撥款。而於二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則於財政上配合,使政策能得到足夠資金落實。故此,預算案每每能分割成不相干的兩大部分:其一是如上述的公共財政(政府日常開支)部分;其二是我們時常提及的經濟政策,包括所謂「利民紓困」措施。所以,平日我們理解的預算案只是其中一部分,而財政司亦只有在該部分才有自決權。

知悉這個背景以後,一些長久以來的缺失似乎便較容易被理解了。預算案要先為施政報告服務,滿足其政策要求,承擔經常性開支,有餘錢才能搞一些動作。當然,動作不能過大,誰知道下年度還有這點餘錢?香港有近四成收入來自浮動收入(賣地收入、印花稅和投資收入)(2),這些收入卻極容易受景氣循環影響。要確保施政報告的措施能被順利執行,預算案唯有步步為營,極力避免跨年度、高負擔的經濟措施。

如果我們接受這套說法,則會推導出下一個問題:為何不仿傚某些西方國家,以赤字預算去解決公共財政問題?反正香港有六千億元財政儲備,少許赤字應該無傷大雅吧?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一些背景。

財金官員時常掛在口邊的審慎理財,不單是一個口號,更是在基本法裏有具體條目的政策。(3)簡而言之,此政策有兩大條款:第一,在一段時期而言,應避免赤字;第二,政府支出要和生產總值增長率相應。條款中的空白位置,歷來的財政司皆自由詮釋(如一段時期究竟是多長,人言人殊);但大體上,此條款仍被視為金科玉律。財政司的政策彈性因而大受限制。如上文所述,政府收入有一部分是浮動收益,難以估算。因此,財政司在制定來年收支預算時,每每較為保守,常以預計收入的下限來制定政策,以符合量入為出的準則。到年尾結算時,實際收入往往與預期收入相差甚遠。但再下一年的預算仍是悲觀預算。結果便是一些有長期負擔的項目被擱置,而以派糖來解決數百億元的盈餘。

即使我們接受政府偶爾派糖,我們心中亦應該冒起一點懷疑:如果政府長期坐擁巨額盈餘,即使增加經常性開支亦不致於赤字吧。對於這個問題,政府的解答很「玄妙」。自殖民地時代以來,歷代財政司都謹守著一個不成文規定——公共開支不得超過GDP20%(雖然有時被打破,但很快重回正軌)。大市場,小政府這個口號正是此規定的因由,其精神體現在公共財政的層面上,則是政府應減少公營服務,壓縮公共開支,以免干擾市場運作。雖然20%的規定毫無學理根據,卻被歷代財政司奉為教條。結果,公共開支只能隨著GDP緩進,任何大規模的福利措施都不會被採納。

財爺懶理 民間要SAY

對於政府處理公共財政的方式,坊間早有改革聲音。比如民間智庫「新力量網絡」早前發表的《香港公共財政評估報告》,就對香港現存的公共財政作出全面的分析及建議。(4)該報告提議政府成立財政穩定基金,將豐收年的浮動收入盈餘撥入基金,經濟低迷時可從基金支取資金。此舉使政府能繞過基本法的規定,動用積累下來的盈餘。如此,則可令政府收入較為穏定,不至於隨景氣循環而大幅波動。政府有穏定收入,推行新政策時便不至於冒財赤的風險,能増加經常性開支,為市民作出更多承擔。只要政府不再抱殘守缺,要作出改革並不困難,如上述的建議只是設立一個基金便可,至少可解決一部分問題。

我心諗「你 呃 人!!!」
三月十六日,三位特首候選人進行電視辯論。過程中,唐英年大言炎炎,多次重申他擔任財政司的政績——提早三年滅赤,為庫房帶來數以百億計的盈餘。電視機前的我默然無語。將公眾當成嗷嗷待哺的雛鳥去施惠,這種政績可笑又可恥!要拿得出無愧於心的政績,除了針對制度問題下功夫,別無他法。

(1):二O一二至二O一三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 第一六二段
(2):有關政府收入資料 參考自政府統計處(http://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statistical_tables/index_tc.jsp?charsetID=2&tableID=193
(3):基本法第一零七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
(4):報告可自網上下載 http://www.synergynet.org.hk/pdf/201201292672_b5.pdf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