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 周思中 一 中大同學與基層的淵源深厚:遠至新亞未搬進馬料水前, 其學生集體替清貧的中小學生補習;以至之後中大同學在 艇戶事件的參與、在金禧事件中為受影響的中學生補課; 近年一點的,有在荃灣和旺角天台屋的積極抗爭等等。這 樣的舉例當然掛一漏萬,筆者想說明的是歷史裡的中大同 學與基層,足可構成一個頗為龐複的故事。而八九民運後 ,「民間社會」理論,卻可以作為理解「中大與基層」這 故事的一條重要線索。 民間社會並不是一個從天而降的理論概念。相反,有關民 間社會的討論,遠者可追溯到十七、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家 洛克、孟德思鳩、約一世紀後的黑格爾;近者如泰勒和不 可不提的哈伯瑪斯、葛蘭西等等。但當然,上述每位思想 家討論民間社會的目的不同、具體辯論對手不同,討論的 內容更是各自各精彩,我們無法、亦無需穿鑿附會,強將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學界有關民間社會理論的討論和 實踐,說成集各家大成、有深厚歷史維度。 正如上述,民間社會理論並非從天而降;然而筆者認為無 需穿鑿附會,是因為民間社會理論在香港學運、學界、以 至社會上的討論,有其更具體的歷史因素。八九年的天安 門民主運動、以及在東歐發生的一連串巨變,一般都被理 解為民間社會對抗嚴密的國家機器的勝利(儘管「勝利」 程度有所不同);而當時香港學界也有不少文章以民間社 會理論,分析上述事件(當中肯定包括《天安門評論》— —一本已停刊的期刊,搞手為一班年青本土學者)。以上 種種都為發展基層和民間力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香港學運的重要著作《同途殊歸》指出,民間社會理論 「並未誘導出具規模、有系統的學生基層參與」。中大學 生會曾於九零年成立過「基層組」,成員包括中大學生會 幹事會、學生報和國是學會的同學。他們就不同社會議題 組織過討論會,但同學和其他團體的參與不算踴躍;基層 組的組員也曾到不同的基層團體「蹲點」(即長期地跟進 某一團體的工作),唯參與的同學其實不多,當中也不是 每位同學都能長時間堅持蹲點。因此,《同途殊歸》的作 者認為,與其說民間社會理論的影響在「直接導出實踐」 ,不如說它「最大的影響是它的分析方法」。 二 中大同學自九十年代以來有多大程度深化了民間社會理論 ,以作為分析社會、發展基層和民間力量的工具,還有待 進一步的考察和討論;然而,近年中大同學「參與基層」 的實踐,卻像給重新注入了動力。在本專題中,馮繼遠的 專訪回顧了在二零零零年成立的中大基層關注小組的歷史 ,他並從這幾年累積的經驗出發,闡釋同學參與基層的困 難,和可能性。 中大女工合作小賣店是基關組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工作。近 幾年香港社運界出現不少有關合作社的討論,不同民間團 體也累積了不少開展合作社的經驗。基關組把女工合作小 賣店引進中大校園,並持續支持其運作,服務同學,可算 學生組織的一個新嘗試——突破了學運圈子一個明言或不 明言地將「社會公義」與「同學福利」機械地對立的傳統 [1]。透過簡介小賣店成立的歷史和其中一位合作社組織者 的一番連珠妙語——〈女工,組織者是〉,本專題希望能 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認識小賣店的起點。 [1] 這種可能失諸任意的假設,隨著近年學生組織主動參與籌 辦在中大、城大和嶺大相類似的合作社,可能已不像以往 主流。 三 馮繼遠在訪問中提到,中大每年從大學資助委員會中得到 大量撥款,校內卻存在不少透過外判制購買的服務,如清 潔、保安等,當中工友的工作條件、受剝削的情況與在外 間商業社會的同工不遑多讓。〈大學外判工作員工備受剝 削〉報導了二千年初,職工盟聯同香港各大專院校學生會 合作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大專院校(當然包括中大) 內不少員工,並不因身處大學而能得到較合理的待遇,甚 至連勞工法例列明的基本保障也沒有。 即使同學認為他們的境況認真可憐,甚至有衝動幫助她/ 他們做點甚麼,問題便來了。「他們」其實是指誰?問「 『他們』其實是指誰」,有甚麼重要?這和我們為甚麼要 幫忙有甚麼關係?「幫忙」又是甚麼意思?基關組的一份 文件〈學生的基層參與——從中大基層關注小組談起〉( 下稱〈學生〉)談過這問題,其觀點值得引述:「『基層 』是放在某種社會分析下的概念,是受社會制度性剝削的 一群。故此,這種關於基層的提法是/只是帶有對社會制 度批判的角度出發的。而通過這個角度,學生的基層參與 就意味著除了服務以外,還要求一種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和 對制度的批判。」 這種對「基層」的理解,可能會令原本看似很明白的「基 層」,變得難以掌握。一般而言,我們可能會模模糊糊地 覺得,基層大概模模糊糊地就是最窮最慘最可憐的一群。 如果基層的意思就是如此單薄,則基層工作、基層運動, 也不過是見義勇為、道德高尚者的悲天憫人而已。但若如 〈學生〉所說,「基層」是一個批判某種社會制度的分析 概念,基層的問題,便不只是扶不扶貧的問題,而是「基 層」是由甚麼社會條件生產出來、不同的人(包括參與基 層工作的人)在這樣的社會條件裡的關係是甚麼、各自又 應扮演甚麼角色等等的問題。如此重組基層議題,可以暴 露出基層問題的具體社會網脈,也可防止我們將參與基層 工作的人與基層的關係,默認為一種簡化和抽象地施與受 的關係。 中大校友及前教員許寶強的〈審計報告和報道的偏見〉直 接處理了在「資源增值」、「成本效益」等詞彙泛濫的語 境中,我們應如何批判地理解基層工友工作待遇的問題。 基層作為一個具批判性的分析概念是甚麼意思,許寶強的 文章在此可權充示範。 充權培力、自主有效的民間社會如果要在政權以外落地生 根,這類民間自發、由下而上的議題設定和實踐,將是重 要的基礎。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