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四年=矛盾?!
文︰ Jeffiu

第一屆文憑試考生將會與末代高考生一同入讀大學,各間院校的學生數目都會大增。兩批同學經歷了不同的中學生活,不同的考試制度,不同的科目遴選,終於在中文大學這兒相遇。不論是在課堂、校園、宿舍、Canteen 等,都會日見夜見。

然而,就小記觀察,兩屆同學有著一些矛盾。雖然不會影響同學之間的日常應對,但會有種不太對頭的感覺,好比有種無形的力量,妨礙著彼些之間的相處。簡單而言,高考生必定同意文憑試的難度相對較低,畢竟三十多年前設計高考課程時,就是要篩選最頂尖的同學進入大學 [1]。文憑試的同學是否有足夠實力進入大學——高等教育學府,成為高考同學心底的疑問。而且,或許是現時的趨新趕舊文化,傳媒的報導大都落在文憑試同學身上,反而絕少提及末代高考生。這更令部分高考考生不滿 [2]。相反,文憑試考生卻有苦自己知。不但要應付 OLE 和通識等以往從未考核過的課程,連 JUPAS 選科時也沒有前人的成績作參考。最近新聞也提到文憑試可能只有三成同學能取得大學入學成績,心理壓力自然更大 [3]。這些都是高考的同學較難理解的。

但想深一層,這些所謂矛盾,很多都是主觀的個人感覺,並非堅實的理由。高考同學所提出的考試難度,其實不太準確。試想一下,如果高考的難度降至文憑試水平,高考的同學會這麼大反應嗎?說穿了,考試只是一種分辨學生能力高低的過程。即使考試的難度再高,只要能力勝過他人,照樣能進大學。可以說,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不論你是高考或是文憑試同學,你的實力是無容置疑的。至於考試內容上的分別,高考同學的確習得的知識較多。不過,既然進來了大學,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尤其是主修科與高考時全沒關係的,大家都得重新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不會有甚麼大差別。如果是理科一類,比較「有料」的同學成績好,是正常不過的事,文憑試同學不必太過介懷。倒過來,文憑試同學知性上或許不及高考的,但有多一年大學生活,時間運用和吸收知識的自由度更大。世界還是公平的。

再退一步想,大伙兒都是經過殘酷的考試制度的洗禮,歷盡艱辛而成功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的年輕人。過去這十多年,大家一直被考試制度和社會大眾催迫著,要進大學,考好試,找好工作,買車買樓……現在成功了(一半),但記住,你們是踏著無數學業失敗的年青人而爬上來的。在這極力懲罰「低生產力」學生的資本主義社會,身為「優秀人才」的你們,又應該怎樣善用三/四年的大學生活,不至於浪費社會多年來的栽培呢?應該怎樣得到自己真正想在大學得到的東西呢?應該怎樣回饋,甚至改變這個不公義的社會呢?這是小記經過一年大學生活後,對各位新生的一點建議。

[1] 大學入學率在 1987 年前,一直在百分之五以下,即一百個適齡入讀大學的青年中,只有五人能接受大學教育。最近五年比率大約維持在百分之十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2] 〈八成末代考生感不獲關注〉,Youtube。
〈Hi 成拎日 DSE DSE, 有冇理過我地 AL 既感受〉,香港高登討論區 。
[3] 〈文憑試生獲「3322」料不足三成〉,香港星島日報。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