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我們出版「迎新特刊」,希望新生能透過特刊加深對中大校園的認識。可是,特刊中的「書院介紹」[1] 部分惹來爭議 [2],有同學指責文中描述其所屬書院的精神已名存實亡,是不符事實、詆毀書院、損其形象的報道。同學更投訴,我們只針對部分書院作如是批評,乃偏頗之舉。其中有人引用迎新營為例,指他在參與營運書院迎新營期間,明顯感受到營運團隊的熱誠,鮮活體現了其書院精神。

我們於今年6月4日出版「民運特刊」後,旋即着手製作迎新特刊,但這時距離出版迎新特刊已不足兩個月,時間十分倉猝,因此部分文章在寫作技巧上有未盡完善之處,我們就此致歉。不過,我們仍貫徹「報導事實」的精神。「書院介紹」中,每間書院的內文都有評述其精神的沒落 [3],因此,同學對我們行文偏頗的指控只屬誤解。我們依然堅持,我們的報導均為事實,並無任何偏頗之成分。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文中所述之書院精神,謂的是由書院提出,對其運作及發展之方向的詮釋,例如逸夫書院以「臻善存德 居高懷仁」為口號,稱「強調同學在追求卓越之餘仍注重操守,居於領導地位仍懷有仁愛之心。」;聯合書院以「明德新民」為訓,希望「通過全人教育及群體生活,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為香港社會、中國以至全人類服務。」我們以為,諸如此類作為書院之目標和願景的精神,是每間書院都不可或缺和馬虎了事的部分。可是,據我們觀察,近年來書院精神淪落口號的情況日益嚴重。論書院精神的實踐,可見於多個地方,包括通識課程、設施、宿舍等範疇。然而綜觀時下狀況,書院方面,形式教育大都跟其理念脫節;學生方面,舉辦的活動亦不見得與書院精神有何關連。更甚者,同學對其書院精神也大都只剩一知半解,此實可歎也。

誠然,迎新營是一個體現書院精神的重要領域,但我們更希望進一步澄清,即使有同學引用他參與營運迎新營時,團隊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地工作之經驗,事實上仍遠遠不足以考證其書院精神之存亡。曰團隊的合作,基本只見於隊員對工作的投入和熱誠,以至對隊友的信賴及互相扶持。球員們結成球隊,為求勝利和享受過程而投入其中,在比賽中表現團結已是一個耳熟能詳之例子。從根本上說,只要一夥人齊心合力地作業,便會順理成章地被稱為團結。團隊是否承載某種理念或精神,非單憑團結與否而足之論證。

於此,我們並非認為書院精神只可由書院提供,同學間自當可以建立起他們的理念。但觀乎近年之迎新營,實難說它在建立和承傳書院精神上扮演着有力角色。迎新營提供了一個讓新生們加深對校園和同學的認識之場所,在此層面上它的作用是值得予以肯定的。但當這邊廂有中學生為了香港學生的未來而鏗鏘有力地大聲抗議,甚至示威絕食時,那邊廂我們的同學就聲嘶力竭地喊着四院互片的口號,或是崇拜大組長的美話。這時,我們應該再次反思,迎新營的意義到底何在?未幾,我們曾在迎新特刊發行初日接過一位同學的電話,投訴我們詆毀其書院沒有建立書院精神,但當我們邀請他解釋其書院理念時,他又急忙轉換話題,更坦言我們的言辭會影響他邀請新生參加其書院迎新營。迎新特刊於7月下旬出版,正值迎新營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熾熱時期,營運團隊因而在此期間特別注重他人對書院的觀感,我們表示理解,但如果因而漠視書院的現實狀況,或是盲目捍衛所屬書院,甚或誤解他人對所屬書院之評價而對號入座,我們唯有深表遺憾。

新學期要開始了,相信各莊及團隊招募新生的聲浪又要再次響徹中大校園,各「beat」將不絕於耳。在此,我們希望同學可把對迎新營的反思,同樣作用在各莊及團隊上,我們並祝各位同學新學期生活愉快。共勉之。

註1:第四十二屆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P.148-150,同學可於https://cusp.hk查找。
註2:有同學曾以面談、電話以至在社交網站上對我們作出控訴。
註3:除此以外,「迎新特刊」中P.9-15,「老生常談(上)」及「老生常談(下)」中更有對各間書院的精神的詳細分析。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