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著,我們走到這裡」--訪問嶺大臨時罷課委員會
訪問、文:日月
鳴謝:阿杰、kenneth

學聯發起罷課之際,嶺大臨時罷委會應時成立,短短幾天就得到眾多同學支持和加入。為追尋他們成功的訣竅,也為了解他們今後的路向,我們訪問了兩名臨罷會成員。

成立臨罷會,實時勢所趨。當時氣氛熾熱,大家血脈沸騰,學聯發起罷課則成了契機。雖然尚未開學,但以幹事會為核心,靠著各自的人脈與同學自發加入,臨罷會總算順利成立,甚至連宿委會的代表都加入了。算上自發幫手的同學,參與工作的人至少有幾十人。他們幫忙在宿舍內呼籲其它同學和朋友加入罷課,又在開學日幫忙守街站,反應十分熱烈呢。

--為甚麼同學們的反應如此熱烈?

時勢所致吧。臨罷會的工作一直也很趕忙。坦白說,縱然成員的立場基本一致,都以「完全撒回」為主,但因為時勢迫人,我們無法在意識形態上多費功夫,比如對國教的理解、對罷課的想像都甚少討論。心力都落在組織層面上,這邊廂要張貼單張,那邊廂要擺設街站;又是預約旅遊巴,又是去信請教師體諒罷課學生。工作排山倒海,單靠成員根本吃不消。同學們見狀自發幫忙,一方面有賴於多方面的宣傳,但社會氣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想來臨罷會一直扮演秘書處[1],統籌工作和收集訊息,實務還應居功自發幫忙的同學,當然,校園細小亦有利宣傳。但思前顧後,要不是時勢所致,人力何來如此龐大?工作豈能如斯順利?

--那麼你們如何看待時下的形勢?未來又有甚麼工作?

有說自政總撤退後,反國教行動是「落地開花」;依我們看,那些還都只是「種子」,未長得成花的。反國教的聲音並未消亡,只是大家不知道還有甚麼可以做和應該做,所以我們就要找出這些聲音。剛才不是說當初臨罷會是沒有時間作意識形態的論述嗎?臨罷會眼下正準備辦一個「集思會」,希望在公開場合中收集大家的意見,請大家分享各自參與是次運動的經驗,還可以仔細討論對國教的想像等深層問題。要再發起下一次行動,就要先填補之前一直失卻的討論和連結,並從中找到新的路向。

--不會對氣氛漸退的狀況感到悲觀嗎?

不,我們並不悲觀。無可否認,現在時勢已過,但畢竟現實只是大家都由台上退下來,回到各自的席位,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想法罷。我們要做的只是跟大家一起,找出下一步的路向。目前,一切還有很多可能性,也有很多事可以做。而只要細緻地循序漸進,總會找到前進的路的。

[1]臨罷會的秘書處角色是由嶺大學生會幹事會擔當。

-----------------------

「別讓廣場佔領群眾」--訪問中大罷課委員會
訪問、文:日月
鳴謝:楊政賢

中大既為罷課主場,為何罷委會卻要待得罷課前三天才正式成立?他們對未來有何展望?我們訪問了中大幹事會會長兼中大罷委會成員楊政賢。

--為何罷委會竟在罷課三天前才成立?

正式來說,罷委會是在約8號成立的,但那只是官方紀錄。事實上,我們的工作早於3、4號開始。當時中大幹事會呼應學聯發起罷課,馬上開始宣傳工作。我們曾致電各莊,解釋當時的情況和邀請他們加入罷委會(當時尚未正式成立);又在迎新營期間在中大擺設街站宣傳罷課,收集同學的聯絡資料以作備用。直至8號,我們正式宣佈成立中大罷委會,當時成員概有20人,其中約一半是來自幹事會和學生報的同學,而另一半則來自屬會,或是個人自發加入。

—現在外頭愈來愈少人關注反國教了,罷委會又如何?可以怎辦?然而隨著罷課完結,罷委會的士氣漸漸變得低落,這可能是因為其他事件如新界東北發展項目等成了新的焦點,也可能因為政府在國教科爭論上一再讓步使他們覺得事件已完吧。上次開會,與會者只剩下幹事會和學生報的同學了。要說可惜當然可惜,但縱觀近年的抗爭事件,運動中途組織內只剩下少數人在工作的情況其實屢見不鮮,我其實早已習慣了(笑),但這並不代表以往的一切都是徒勞的,更不表示組織已沒有繼續運行的價值。之所以辦罷委會,是因為我們(幹事會)有資源、有經驗,我們可以用之協助群眾—他們永遠是社會運動的主體。

--對未來有甚麼展望?

我們不難見到,政府在國教爭議上一直在讓步,直至胡紅玉宣佈「失效宣言」,即使政府還沒有正式宣佈「撤回」,但我們已與之越來越近了。目前,繼續投入工作的同學顯然不多,以後的路向還要繼續尋覓,但我們仍然希望有更多同學加入罷委會,或是幫忙當義工—這是永遠開給他們的門。還希望他們繼續與家長攜手合作,在中學裡起到監察的作用。作為罷委會,我們會盡力做好當中的連結和支援工作。從來,廣場都不應該作為抗爭的唯一場地。抗爭,總應該由住在這城市中的每一個人一起參與的。

-----------------------

結語

每一場社會運動,最關鍵的從來不是核心團體的運作。不論是十二萬人的公民廣場,還是八千人的大專罷課,以至各個罷課委員會的成立和運作,最倚仗的始終是群眾的力量。時至今日,雖然政府在國教爭議上一再讓步,然而反國教運動卻還沒有結束,而要把運動推向終點,絕不能只靠幾個團體的力量。公民廣場,或是罷課現場,也不是群眾參與反國教運動的唯一途徑。拾回當日在廣場上的熱情,或者我們會發覺,值得我們做的、需要我們做的,其實還有太多。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