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衙前圍村村民支援組

有六百年歷史,位於新蒲崗東光道的衙前圍村,是九龍區最後一條圍村。多年來,市建局和長實一直對這塊地虎視耽耽。近日市建局加緊清拆的步伐,以不合理的手段逼遷居民,令村民自發行動繼以引起公眾關注。

發展就只有高樓大廈和商場?

得知市建局將派員「入村講數」,乃和幾名同學在十月十七號一起入衙前圍村支持村內居民。乘著訪問後的空檔跟他們閒談,碰觸到的盡是難以在現今都市發現的情懷。

五、六十年代,因國內的政局影響,造成不少內地移民的湧入,香港的住屋需求乃應運急增。因為這些移民對居所無多少要求,往往只求有瓦遮頭,他們大都會自己找地方搭建木屋或者寮屋,而不少圍村亦放寬了對非原居民的限制。而衙前圍村正是其好是這些人的落腳點。

刀仔佬便是其中一例。五十年代,他父親隻身從內地下來,因當時牌照管理不太嚴,提供了自力更新的空間,便在衙前圍村做起一些有關五金、打造刀片的小生意。直至八十年代,刀仔佬從內地到香港,接手父親的小生意。

「其實做依種生意,生活還過得去嗎?」

「其實慳慳地都得.。我係依條村做得耐,鄰居都開始叫我做『刀仔佬』。叫落叫落都幾親切呀。」

他就是這樣跟我們說了這個名字的由來,之後還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一些刀仔的製作和應用。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當時的圍村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不論食物,日常用品,更甚是理髮,這些店舖都分佈於村內各處。村民在工作時既可以一面照顧子女,一面與鄰居閒談。日常的生活流程在圍村內已經可以完成。圍村便成為他們唯一熟悉的據點。工作,家庭和朋友三者就因此奇妙地連結起來。

現今,生活空間就只局限於幾座大廈和一個華麗的大商場。這些的設施是完全沒有顧及「以人為本」的生活模式,房屋的出現就似只提供睡眠的空間,商場的出現亦只是提供需要的商品。但是,人更需要的是某些情感,特別是在生活地方所建立的情懷。即使是發展後的保育公園(不知為何公園內有兩座居住大廈),亦無疑破壞了村民,甚至新蒲崗居民一個以人作基礎的社區網絡。

之後說到他的子女,刀仔佬又忍不住多說幾句:「嗰陣我地住係一間好細既木屋,我地就訓上面,細既就訓係下格。天頭熱個陣就真係不得了,但係凍既話都幾溫馨。嗰陣我細佬好好架,成日黎教我啲仔女功課,好好培養佢哋。」言談間,刀仔佬的眼已經愈瞇愈小,彷彿要為早已紅透的雙眼作掩飾。我可以想像無論當時幾辛苦,總算有所房屋可以靠雙手過活。但是,現在還可以嗎?

由於未填海前,衙前圍村是面向大海,衙前圍村內的主巷的盡頭有一所天后廟。而村內的小巷亦不知為何特別窄,或者是因為人口較多的關係吧。這些特別的建築環境亦與居民的生活扣連起來。

例如有村民回憶起兒時在村裡打巷戰、射黃花雀的頑皮事,都樂此不疲。由於村民的居住空間較小,他們都被逼要在屋外活動。但是正因為長期都處於共同的戶外空間,村民間的談笑風生變得更加可能。特別是每一年的天后誕,他們會提前籌集資金,並把捐款人都寫在村外的佈告版,為當天慶典進行布置、買乳豬向街坊村民派發。而即使已離開的村民們都願意特意回村慶祝,順道眾首一堂。特別是老一輩,天后廟象徵的就是整條村的共同福祉。

在回家途中,我的思緒隨著港鐵的搖晃而不停跌蕩。我一面看著掛著倦容的乘客不斷以匆忙的腳步踏入車箱,一面回憶著村民那平實樸素的笑容。說來諷刺,前後的差異只不過相距前後二十分鐘的步程。在推倒這些圍村式的建築同時,亦推倒了鄰睦長久建立的社區網絡。隨著時代巨輪的行走,我承認發展是必須的,但是到底發展的形式是不是就等於興建幾幢冷冰冰的高樓大廈呢?這些圍村的消失並不只代表村民的生活變得更苦,更令我們反思為何不能做到「民間參與規劃」。

我們正縱容更多悲劇?

談起市建局,大家或者腦裡很自然地就浮現些美好的形象:市建局能令遷居的居民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可以防止樓宇失修倒塌的慘劇、可以增加房屋供應從而令廣大市民受惠……同時,在外界心目中,那些在發展過程中高聲喊冤的往往都只是「以香港發展作要脅的村民」、「用『人情味』三隻大字阻礙香港前進的老而不」……然而在我們親自進入衙前圍村考察、了解後才明白真相:市建局一直以來的美好形象不過是虛空的泡影。那些被錯誤解讀的居民甚或我們這些錯信市建局的普通市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自然,我們並非完全否認市區重建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但市建局更多是一粒包裝精美上乘的毒藥:每一次所謂「推動香港向前發展」的迫遷和重建在其違反原意的發展方式及本質下,都只是同一幕不停重演的悲劇。以前的利東街、深水.,以至今天的衙前圍村,反例比目皆是。

市建局令人噁心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它的發展模式所萌生的代價高得教人難以接受。

首先,市建局的收地計劃並非一種民主規劃,反而更像明末清初那種蠻不講理的「圈地」:「親王」指著哪片土地,你就得從那土地上乖乖走開。[註1] 當然,市建局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為香港發展,以大局為重」口號,高舉所謂的功利主義旗幟為這一切作辯護。但其實市建局作為一間不是政府部門的自負盈虧機構,卻能有如此不合理地龐大的公權力,實在令人震驚。今日的衙前圍村,就是「親王」指著的新一片土地。雖然這種權力似乎對其他市民影響有限,但其實市建局作為主導香港市區重建模式的機構,這種失卻平衡的大權只能是高懸市民頭上的利刃。一旦我們的居所變成另一片商機處處的「地盤」,那些「圈地」行為依然可以隨時開始。

其次,市建局「自負盈虧」的本質為其只追求盈利的不良發展手段埋下伏線。[註2]舉市建局職員之薪酬機制即知一二。職員薪酬按市建局盈利額計算,並有花紅機制。這些無疑吸引著市建局用各種手段增加利潤。例如收購衙前圍村時就出現令人震怒的行徑。要獲得合理賠償,提供證明自己居住年期、業權所有等等的文件當然是最關鍵的一部份。但市建局竟然可以去到一個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有衙前圍村村民在二零零五年應市建局要求,將所有證明文件的正本交予當局,用作制定合理賠償。然而,市建局一直未予歸還之餘亦無回音,多次無視村民的追討,直到二零一二年才給予回覆-除了村民的結婚證書,所有決定賠償金額的關鍵文件都「不知所縱」。「不知所縱」四隻字,隨時會直接使村民喪失幾十萬應有的合理賠償。這明顯是場瘋狂的鬧劇,市建當局用這極為不負責任的四隻字解釋自己的缺失,並且將最終責任賴在村民頭上,此事何其荒謬!

更加可怕的是市建當局那種「以追求盈利為唯一標準」的想法始終影響著它使出的手段,在太原街重建項目中甚至出現過令人髮指的慘案:一名年事已高的婆婆在考慮到年齡問題後決定將太原街之自住物業業權轉到其常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名下。未幾,重建項目開展,市建局職員以婆婆並非業主為由,拒絕與其談判。後婆婆因重病入院,竟然仍受到市建局職員恐嚇,指如果太原街單位無人居住即會被認為係非自住單位,賠償金額會因而大減一半。婆婆因而被嚇得每日留守家中,有病不能醫,最終因缺乏適當治療而不幸病故。該名街坊回港後更因而飽受精神創傷,身體幾近崩潰。

除此之外,市建局「自負盈虧」又令重建項目需要追求回報,並因而每多出現重建項目脫離普通市民負擔能力的荒誕情況。例如市建局旗下項目「奧柏.御峯」、「名鑄」及「御悅」等呎價都超過一萬,甚至有過呎價高至二萬餘元的紀錄。顯然這些普通市民難以應付的高昂樓價證明了重建計劃並不一定符合「重建有利廣大市民」的美好口號。相反,和市建局合作的發展商多為信和、新世界或新鴻基等大地產商,建成的樓宇並非瞄準中產或草階的市民,無助改善住屋及置業問題。[註3] 這種重建發展模式似乎就是一種普通市民和發展商之間此消彼長的利益衡量。而當然,普通市民主要負責「消」的部份。

最後,是對被迫遷居民極不合理的賠償。想深一層,市區重建,明明應該好好賠償受害者,但驅逐人離開家園後只賠償個三四萬元就要人在香港另找一處居所,還要說這些是什麼「特惠金」,這不是很荒謬嗎?無故拆毀普通人的家讓他永遠地為住處擔憂,然後用他原本的安樂窩賺個幾千萬,再給他個不能維生的幾萬元曰「特惠」、「救濟」云云,這就是所謂「以人為本」的策略嗎?

顯然,市建局多年來的病態行徑對香港將有極為負面的打擊。最可怕且最需要警惕的的並不是它令人作嘔的收樓手段,而是它的各種惡行以及我們對「市建局」和「重建發展」的幻覺!因為,如果我們錯信那龐大的宣傳機器,以為市建局的發展模式可以令普通市民受惠,並因而站到受害者的對立面處,這正正是在縱容更多的悲劇,也正使自己成為協助市建局向普通人施暴的共犯!

市建局的思維和舉動,通通都非常邪惡。那種種美好的幻象不過為方便賺錢。令人窒息的入侵、驅逐、無理賠償以及「以(有錢)人為本」的發展方針明顯不能令普通市民的生活更好。相反,囍帖街和深水.等與我們有關係的社區被扭曲和破壞、人情味滿溢的社區一個接一個連同著廉價和親民的服務被推倒、小市民陸續被極盡邪惡的手段驅逐出家園,一片片曾經滿是歡樂的土地被呎價高得離譜的高級住宅取替……然而,這一切並未停止!

唯一可以制止更多悲劇出現的方法,只能是公眾的覺醒、更大的關注和更多的參與。雞蛋與高牆之間的對壘每天在上演,但選擇支持哪邊不必提升到一個牽涉「道義」的高深問題。因為,我們就是雞蛋。[註4]

[註1]方法包括俗稱《強拍條例》的《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及《收回土地條例》。前者尚且需要收集八成業權,後者卻瘋狂到可以在市建局無法說服重建區業主放棄其持有物業時,強制將相關的土地及物業收歸公有。《收回土地條例》屬於市建局享有的龐大公共權力,並因而被稱為「尚方寶劍」(儘管它斬的不是亂臣賊子而是人民)。

[註2]這些不良手段教人心寒,比如在已收回的村民鄰居前放置大堆極為危險的風焊用具、囤積垃圾、完全不通知村民就清拆其單位、要求已接受賠償的居民簽署「保密協議」以對留守村民封鎖作價信息等等。衙前圍村中出現的各種邪惡手段可以參考衙前圍村村民支援組撰寫的文章:《在無奈與無助中等待拆卸——記衙前圍村居民苦況》。文章可在輔仁媒體 / 獨立媒體網站上尋得

[註3]事實上,長實就負責收購了衙前圍村超過七成的業權。

[註4]這種站到雞蛋一邊的行動有很多,包括加入我們同學發起的「衙前圍村村民支援組」:http://www.facebook.com/group/129246610556291

分享至:

One Response

Leave a Reply to P H Yang Photograph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