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蘇

奶粉關係到親生兒女的成長與健康,為人父母當然更為緊張,即使要為了兒女有犧牲他人的念頭,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是未有兒女的普羅大眾也很容易為這些嬰兒的成長健康。關心下一代,保護幼小本來就是人之天性,甚至可以說是道德良知的基礎。

只可惜如今這個世道,無一不是商品,凡是市場上有價的,都逃不出被炒賣的輪迴。無論我們關注之情再深,也沒有誰能保證必需品的供應穩定。這慢慢也就養成了現代人半點安全感也沒有,不相信任何他人,只相信口袋裡銅板的習慣。

只是既為尋常百姓,我們的袋裡便注定沒有多少銅板,也沒有多少安全感。一旦出現必需品短缺的流言,神經很容易繃緊,急著找成因,恢復本來的秩序。恐慌的感覺是最容易蠱惑民眾的工具,我們對突如期來的改變感到不安,急切需要解釋,一個解決辦法,以安撫對現狀的無力感。

於是很多流民地痞文妖政棍便乘勢而起,興波作浪。他們會試圖以事實的部分製造一個印象,製造敵人會是最常用的手段,並把這一撮人當作是危機的始作俑者。他們出來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由於無知,有的是為了虛榮,有的為了撈政治本錢。但無論動機為何,結果是他們不斷散播謠言,加據恐慌。

然後事情的發展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樣。

事情平息過後,讓我們回歸冷靜,重新審視奶粉風波的來龍去脈,探討其發展和鬧大的成因。當中存有不少無意有意所忽略的重要細節,現在讓我們一一梳理。

奶粉真的出現短缺了嗎?

頭一個要回答的問題是,香港的奶粉供應真的出現短缺了嗎?讓我們拋棄自身狹隘的印象,回到統計數字上,看看香港這幾年來的奶粉供應是甚麼情況。根據香港統計處的各項報告,香港雖沒有對進口奶粉有獨立的統計,但根據嬰兒奶粉的性質,《香港商品貿易統計(進口)》的「奶及奶油,濃縮或加甜味,固體狀,脂肪含量以重量計超過1.5%(公斤)」(下稱奶粉)條目最為符合嬰兒奶粉的特性,該數字為多項條目中最能準確反映香港嬰兒奶粉的進口量。即使該條目還包含嬰兒奶粉以外的產品,但將嬰兒奶粉視為當中最大宗者也大抵無錯。以此數據配合香港每年的粗出生率,我們可以看見幾個有趣的現象:

表一: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奶及奶油,濃縮或加甜味,固體狀,脂肪含量以重量計超過1.5%(公斤) 25,529,743 21,928,290 24,892,495
粗出生率(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登記活產嬰兒數目) 9.5 10.2 11.3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奶及奶油,濃縮或加甜味,固體狀,脂肪含量以重量計超過1.5%(公斤) 32,565,367 38,848,051 50,999,438 63,661,623
粗出生率(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登記活產嬰兒數目) 11.9 12.6 13.5 暫無資料

(資料來自筆者將香港統計處《香港商品貿易統計(進口)》及《香港統計年刊》整理而成)

表二:

表三:

從表一可分析出三個現象,一是香港的嬰兒奶粉入口跟本港人口出生率並不成絕對的正比關係二是自2010年開始奶粉進口開始出現了劇烈的增長,與坊間傳言內地於2010年開始對本港奶粉需求大增的時間大致吻合三是奶粉進口量的彈性非常大,以2010年與2011年為例,單年計則增長了12,151,387公斤,足足增長了三成以上。這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奶粉的供應能隨著需求而大幅調節,滿足消費者需要。

1%的香港市場

而且香港只佔全球奶粉市場的1%[1],國際奶粉生產商面對這1%的市場即使需求倍增,可以想像生產商基本上亦不會有甚麼壓力,能處理所有訂單。根據連日來的新聞和奶粉商的新聞稿,他們也承認能保證提供充足奶粉[2]。在充足的貨源下,即使面對包括內地遊客及水貨客的龐大需求,也不應出現輿論所言奶粉大量不足的情況,箇中原由必有內情。內地需求即使有所影響,相當可能並不是此事的主因。所謂水貨客等境外需求導致本港奶粉供應不足和價格大幅上昇的言論多屬炒作,並無足夠資料證明兩者的絕對關係。

奶粉商應負的責任

反之,我們可以看見不少有關奶粉商的舉動才是導致奶粉短缺的主因。奶粉商一方面聲稱貨源充足,但另一方面的確有不少父母未能在藥房買到所需奶粉。這要不是奶粉商說謊,就是零售銷售鏈出現問題。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日前便指出美贊成及美素佳兒逼小型藥房「綑綁式訂購」各階段奶粉,不能只訂需求較大的1號及3號奶粉,結果部分藥房避免囤積奶粉而不入貨。這恰恰與政府提出24小時訂奶粉熱線後,最多訂購的都是美贊臣和美素佳兒兩款奶粉的資料不約而同。[3]依照現況來看,意圖賺盡暴利,導致零售鏈失調的奶粉商才最有可能是導致市面上奶粉短缺的原凶。

的而且確,水貨奶粉的確存在,當父母到藥店眼見大批操普通話的內地人掃貨,很容易就會認為他們是罪魁禍首。但回到數字來看,2009年奶粉進口的高增長顯然已大大超出本地嬰兒出生率的增長。

如果將其增長數字估計為內地對水貨奶粉的需求大增,我們可以看見內地對香港奶粉的高需求早於2009年已經存在,而市場基本上能調節供應,滿足其需求,因此水貨奶粉致奶粉價格急升一說並不合理。本港和內地的需求一直以來都能得到滿足,最近出現的奶粉不足風潮必然是由新外力所致。

自由市場與炒賣的迷思

除了供求關係以外,另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甚麼導致炒賣的發生?要知道最低限度,整個奶粉市場都存在四個持份者:本地奶粉需求者、內地奶粉需求者、零售商、批發商。作為個體消費者,而且現在說的是必需品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需求能夠被準確預測;但相對而言,供應商卻能調節供應,於是就產生了貨源足,但供需非協調的狀態。

消費者與供應商從來不是處於一個公平的地位,當只有少數供應商壟斷市場時,情況則更為嚴重。供求能否協調除了實際的供需數字外,其實只是一場心理遊戲。

更重要的是,這種炒賣行為是容許的,是合法的。既然香港是個自由市場的社會,樓能炒,Iphone能炒,奶粉能炒,還有甚麼不能炒呢?香港之大,唯一能免疫炒風的就是黃牛。至於為甚麼只有黃牛不能炒,這個問題恐怕連律政司都答不到你。

有趣的時間.有趣的事

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只能夠依靠政府干預。作為一種必需品,政府本來就應該監控其價格,以避免波幅過大,影響社會運作。就像英國和荷蘭等國家,奶粉便是作為一種福利品所看待,政府更會進行補貼,讓所有父母以較低廉的價格購買,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政府對必需品的適當干預是合理而正常的,正如港府現今仍要求大米批發商儲存定額糧食和實施價格管制。要吸收是次教訓,能必需品進行有限度的規管和監控方為長遠之道。

有趣的是,政府這次的反應快得嚇人。奶粉短缺的事還不到兩三個月,政府則一反以往效率極低的常態,馬上雷厲風行的出招。但大家尚有奶粉風波爆發之前的記憶嗎?那時正值社會輿論討論梁振英的誠信問題最為熱熾的時期,全城正蘊釀著非拉梁振英下來不可的氣氛。頃刻,奶粉風波一爆發,輿論的主題便急風驟雨的轉移過來,梁振英於鎂光燈中消失了,要拉他下台的聲音也被蓋過了。這一切難道不是來得太巧合了嗎?我不是個狂熱的陰謀論者,只是想告訴各位,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領導人遇到重大的執政危機時,都是以民粹議題轉移矛盾,以緩解其危機。

再看看政府推出的新招,不但修例限制攜帶過境的奶粉數目,派出大量人力監控水貨客,甚至還提供24小時買奶粉熱線。我好歹在香港也生活了廿年,卻從未見過政府如此貼心齊全的服務。這進一步令我相信政府只要有決心是有能力解決各項民生問題。別的不說,就說住屋問題,假如政府限制所有人不能擁有兩個單位,設定24小時買樓熱線,香港的房屋問題就有曙光了。當然政府真的會有決心解決民生問題嗎?大家除了苦笑,相信心裡大概還有個不想承認的答案。

香港曾經全民水貨的年代

香港走水貨到內地其實早有歷史,遠的甚至可以說到五十年代,那時的港人幾乎把香港所有能帶上的日用品都帶回或寄回家鄉。就是我小時候跟母親回鄉有時就會帶些東西回去,回來時又會帶些特產食物回來。那時走水貨的數量還是種類與今天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曾幾何時,我們並沒有想過甚麼物資或是物價的問題,沒有想過太多,只是想這些東西他們會有用,於是便走了過去。每人都有父母,每位父母情願自己捱饑抵餓,也不想自己的兒女少添一件衣服,少吃碗米飯,更何況是對兒女健康成長尤關重要的奶粉。

當內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引人注目的往往是那些紙醉金迷的場面,卻忘記了繁華盛世底下的有著多少看不見的貧苦勞工。內地的富豪中產要外國的奶粉,只要有錢是多麼輕易的一回事,他們甚至有能力直接從荷蘭,從英國,從日本直接入貨。水貨客把如此大量的奶粉運回內地,想必有不少貧苦父母為了子女健康而購買。香港父母的擔憂當然要理解,但內地「大頭奶粉」的陰霾還沒有消散,天下父母心,想孩子吃好一點,這麼一個卑微的願望,我們又怎辦不能理解呢?就算是香港奶粉真的出現不足,我們的語氣能客氣一點,尊重一下這群父母的用心嗎?

假如有一天香港的奶粉變得不再安全,孩子的父母,你們又會怎樣做呢?

[1]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0年全球奶粉生產總量達3708千噸
[2] 〈立法會CB(2)603/12-13(04)號文件〉〈六大奶粉商歡迎政府設立熱線 保證貨源充足 承諾兩天覆實訂單、三天內送貨〉
[3]明報新聞〈藥房爆兩大奶粉商綑綁售貨 被迫同購需求小奶粉 不敢入貨致短致〉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