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

自2001年施政報告中表明要將專上教育的普及率十年內提升至六成開始,副學士、高級文憑以及銜接學位等自資課程空群而出,供無法升讀政府資助大學學位的學生選擇,以繼續學業。然而,政府對這些自資學位缺乏監管,各種問題於近年逐漸升溫,例如學位缺乏認受性、超收學生等,但最為人詬病莫過於其高昂學費。雖現今學費水平已為天價,但各大專院校每年仍以各種不合理原因濫加學費,令就讀學生百上加斤,面對學費的無理加幅,難道學生只能坐以待斃?

對高等教育的期許:作為基本人權

1966年簽訂的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指出,以適當方法評估能力下,每個有足夠能力的人皆應有平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亦應逐漸趨向免費,這道出了高等教育作為人權的理念。高等教育理應是提供給學生進一步尋求真理、完善自我的地方,不論貧富階級亦應享有平等機會接受。

以芬蘭為例,高等教育全免學費,當中甚至包括碩士及博士課程,國民只需符合能力要求便能免費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此外,芬蘭的高等教育分為大學及理工學院,前者接近香港的大學,專注於學術研究,提供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等課程,而後者則專注於應用科學及工程等實用領域,供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範疇攻讀。以上兩者並行不悖,沒有高低之分,亦因此不存在入讀哪種學院方「有前途」的說法,讓學生能隨意願選擇未來的路向。

反之對比香港,高等教育不單徵收高昂學費,大學的地位亦遠比其他理工學院或職前訓練所高,不少同學也許並不志於入讀大學,但為「前途」入讀大學成了唯一出路。相對芬蘭較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改變香港高等教育制度及推行免費高等教育固然為最終目標,但在此前反大專院校濫加學費是半步不能退讓的底線。

黑廂作業加學費,歪理連篇

各大專院校每年加學費,但其行政及財務狀況毫不透明,而且甚少主動交代加學費的原因及所加學費的去向,更遑論加學費前咨詢學生意見。由決定加學費至學費的用途全為黑廂作業的決定,不但學生無法參與,政府亦無法規管,最終受害的學生只能「硬食」。

針對校方加學費的原因,由大專學生及學聯籌組的「大專反加學費聯席」曾向不同院校查詢,最後得出數個答案,但全為幫教育商品化開脫的歪理,以下將逐點作分析。

1. 通脹

各院校認為當營運成本隨通脹上升,便需增加學費以填補所增加的開支,這個將成本增幅轉嫁消費者的邏輯當然耳熟能詳,這正正是我們每日面對消費品價格飆升的主要原因。然而,當教育成本轉嫁學生身上時,便揭示了大專院校將教育視為某種商品,並以商戶身份將之出售予學生的經營邏輯,因此沒有足夠「購買力」的學生便無法享有教育這項「服務」。當我們堅持教育作為人權的時候,又怎能接受這種以經濟能力「篩選」學生的制度呢?

何況退一萬步,現在大專學費的加幅最高竟達25%,平均加10%以上的課程亦為數不少,遠遠超越通脹的4.7%,可見各院校只是借通脹為名,行濫收學費之實,置學子於學費壓迫之中。

2. 改善學校設施/提升教學質素

另一加學費的官方原因是為了改善學校設施例如增添自修室、研討室、圖書館等設備,以及提升教學質素如增加導師數目等,學生有責任「用者自付」,承擔完善以上所增加的開支。上文已闡述將成本轉嫁學生的無理,但另一需要反駁的是「用者自付」的說法。

到底誰為「用者」?高等教育作為培訓人才的機構,學生畢業後絕大部份將投入僱傭市場成為社會的勞動力,為建設社會作出貢獻,社會才是設立高等教育的最終受益者,以「用者自付」的邏輯不就應該由社會承擔學生受教育的開支嗎?一方面接受學生為社會付出的勞動力,另一方面要他們承擔龐大學費,實於理不合。

3. 維持盈餘

最赤裸體現教育商品化的加學費理由是維持院校盈餘,根據各大專院校的盈餘數字,大部份院校已維持18%至23%的回報率,實際數字上則數以億計。在此回報率之下仍然堅持每年增加學費,已不單單為了維持院校運作,更是以教育為名向學生及家長開刀牟利,以滿足股東袋袋平安的收入。當教育作為人權時,憑什麼要學生養肥院校股東,而令自身被學債纏身?

教育商品化政府難辭其咎

政府口頭上要將專上教育普及率提升,但多年來於高等教育投放的資源卻極為不足,由1995年至今政府資助大學學位一直只停留於適齡人口19%的低水平,其餘的全交由私人院校承辦。缺乏監管下,私人院校看準學生對專上學歷的需求,不斷以高價販售學位圖利,高等教育逐漸變成純粹的商品,任由市場決定價格,經濟能力因而取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成了入學門檻,令富人於接受高等教育上享有絕對的優勢。

事實上政府坐擁六千億財政儲備,而且每年皆有數百億盈餘,應可於教育上投放更多資源。但政府不願意開辦足夠資助大學學位,承擔每個有能力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使私人院校有機可乘,促使教育被商品化的惡果,令大量學生背負沉重學債,對此政府難辭其咎。因此政府有責任投放更多資源,開辦足夠大學學位,讓高等教育回歸基本人權。

大專生加學費,關我大學生嘟事?

作為大學生,或許對大專生面對的處境並不熟悉,但其實大專學界彼此之間並非互無瓜葛。首先同樣由公開試出身,相信每個大學生身邊總會有朋友、同學不幸地於公開試中失敗,落入自資大專院校的羅網,當他們面對被無理加學費的壓迫,作為友人怎能無動於衷。

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與大專生其實面對著相同的處境。儘管大學生於政府資助下經濟壓力有所舒緩,但畢業後需清還的學債仍達12萬至16萬,絕非小數目。加上不少學系無論起薪點或日後平均收入仍屬偏低,或許情況未及大專生嚴峻,但償還學債的壓力雙方相差無幾,因學債壓力而放棄繼續進修的例子絕不罕見。不論大學生還是大專生,畢業後需面對相同物價、租金,甚至家用,扣除後薪金已所餘無幾,還需加上每季數千元償還學債,徒添經濟壓力,多數大學生必能理解當中苦況。

另一方面, 當大專院校能順利以通脹壓力、提升教學質素等官方理由「合理」地加學費, 難保來日政府會以相同理由加大學學費, 假若今天不對這些院校的官方理由作出駁斥, 他日大學加學費時便難以反抗。

從以上可見, 大學生與大專生於未來將面對類近的命運, 既然高等教育屬於人權, 雙方都不應被高昂學費束縛, 令升學成了日後生活的負擔。既然雙方均面對如斯困境, 更應團結大專學界以聚集力量, 共同爭取應有的教育權利。

結語:反加學費作為底線,接著還有…

反對大專院校加學費背後的理念是對高等教育作為人權的堅持,但這只是爭取教育權利最基本的一步。尤其當不少歐洲國家,如上文提及過的芬蘭,以及奧地利、瑞典、希臘等各國的高等教育皆為免費時,香港學生爭取本已為天價的高等教育不要再加價,是何等卑微。假若今天我們連無理的濫加學費都無法阻止,明天便更難提倡教育普及化、教育政策民主化等更符合教權理念的改革。為維護香港學生的教育權利,學界必需齊心反加學費,半步不能妥協。

大專反加學費Q&A

  1. 自資院校有幾貴?

副學士同高級文憑課程平均每年$40,000至$52,000不等,而私立大學學位例如樹仁大學就要$55,000左右一年,但最貴嘅就係自資銜接學位課程,每年叫價$60,000至$75,000。畢業之後,每個自資課程出身嘅學生起碼揹住10萬以至22萬甚至更高嘅學債, 用大專學歷(非學位)人士嘅收入中位數$12,000嚟計,唔食唔飲唔租屋,還錢都要用8至18個月,實際嘅還款年期自然更加長,10年都還唔清筆債嘅學生大有人在。

2. 自資院校學費加幅有幾誇張?

各大院校近年嚟不斷增加自資課程嘅學費,加幅高達10%至25% ,以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嘅心理學社會科學學士(榮譽) 學位為例,就由12/13年度嘅$63,000急升至13/14年度嘅$75,000 ,加幅足足高達16%。

3. 政府唔係提供咗專上學生資助喇咩?

政府的確係提供咗專上學生資助計劃,但係申請過程繁複,審批又嚴謹,全數獲得資助嘅學生其實唔多,未合資格受資助嘅家庭其實唔等於有閒錢拎十幾廿萬出嚟讀書,令唔少學生向政府借錢,被迫揹住筆高昂學債,呢筆債亦嚇怕好多學生,令佢地放棄繼續升學。

就算合資格受資助,助學金亦有上限,每年最多資助$65,740, 根本唔夠支付部份自資課程嘅天價學費。

4. 考得差咪要畀高學費,嫌貴咪唔好讀囉!

a)依家大學學歷已經係各大公司請後生仔嘅最低門檻,就算大學生幾泛濫,青年人依然要靠住張沙紙爭取喺社會向上流動嘅機會。

b)好多被迫讀自資課程嘅學生並唔係能力不足,每屆公開試都有大約一半考生達到大學最低要求,亦即係有一半人夠能力應付大學課程。但現實係政府資助學額非常不足,所以啲學生先焗住要讀自資課程。

c)再講,而家教育嘅競爭模式好唔合理。無論係性格,創意,表達能力,甚至係對於學科嘅認識都無辦法表現喺考試成績度。所以,考試制度只係揀到「適合考試」嘅人,無理由將所有自資大專課程嘅學生當係「失敗者」而剝奪咗佢地得到資助嘅權利。

5. 淨係大專生搞唔掂咩?

副學士學生要花唔少時間同精力喺學業成績同繁複嘅申報大學手續上面,無咩時間投入運動。而且,自資院校入面好少活動凝聚學生,加上副學士只係升大學嘅跳板,好多大專生對院校無歸屬感,可能唔係咁在意日後入讀嘅學生要面對嘅學費壓力。再加上自資院校唔似大學,以前冇咩試過合作搞運動,所以學聯同各大大學學生會嘅經驗對佢地籌辦運動嘅幫助好大。

 

參考資料:

[1] 大專反加學費聯席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ages/大專反加學費聯席/217517205061872

[2]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三條

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esc.htm

[3] iPASS 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

http://www.ipass.gov.hk/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