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九五年有學生創立中大女研社,九七年則有中大同志文化小組,推動校園性 / 別 [1] 討論,但零一年解散後,中大就一直沒有一個長期專注性 / 別議題的學生組織。十一年之後,竟又有一班有心同學創立了中大性 / 別關注組,繼承前人的努力。以見及此,筆者就找來四位關注組的成員,進行一次簡短訪談。
問:你們為何會加入這個關注組?
攣:中一的時候,我就跟身邊的人「come out」(公開自己是同性戀)了。幸運地,同學甚至相熟的老師都很平常地看待我,令我有足夠空間去瞭解及認同自己的性取向。但同時,我仍感受到自己跟身邊的人在很多情況下受性 / 別上的壓抑,比如在中學,沒甚麼機會可以正面、開放地討論任何有關性的議題,更枉論跟別人談論自己的性需求。我很抗拒這種習以為常的壓抑,所以想增加大家對這些議題的討論空間。
G:讀幼稚園的時候,我已經對性愛及身體有所探索,當時只覺得自己很怪異,但這也推動了我長大後去學習性 / 別知識。可是,性 / 別議題在香港往往被輕視,坊間討論不多,所以我一直希望大學有針對性 / 別議題的小組。中大曾經有同志文化小組,後來解散了,我覺得很可惜。入讀中大後,機緣巧合下發現原來有一個準備「出爐」的團體—性 / 別關注組,就自然加入了它。
飛:我加入關注組,最想令中大同學思考自己的情慾。其實,性話題在大學裡只能以笑話或艱澀的理論出現,我覺得很搞笑,也可悲;明明發生在自己日常生活,卻像實驗室那麼疏離。不直面情慾,探索更多,性的世界就只剩下對 AV 女優的狂想,及,與女友恆久不變直至不舉的:男上女下 ===> 啊啊啊 ===> 完事。也錯過太多了吧。主流一直灌輸的性別定型、單一的性愛對象與方式,其實很多很多人也身受其害。不要以為只有 LGBTQ[2] 才是受壓迫者,你也是!當然,可能你也是 LGBTQ 卻沒有探尋真相的機會。
問: 現在中大在性/別上有什麼問題?
J:其實「中大」跟「社會」不能二分,換言之,社會的主流性 / 別觀絕對會影響同學、老師等等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與聚焦。現時社會上出現得最多的性 / 別議題是女性權益、家庭崗位,甚至出現「男性研究」。但這些討論往往存在既定框架之中,即最基本以男 / 女二元劃分,根本沒空間去深入探討二元以外的可能性。這也牽涉到其他主流的社會性 / 別觀,諸如異性戀制、家庭制等等,而且 ( 公開討論 ) 性仍是禁忌。社會只會在維持這些既定秩序不變的情況下,去改善性 / 別問題,但很多人本身的情慾就絕非只在此框架之中,例如同性戀者、跨性別人士、雙性戀、特殊性癖好等等。中大各書院的宿委會、大學的性騷擾委員會等組織,都是以這種視角去運作。最誇張的例子是,有次問及宿規當中,「有傷風化行為」的定義是什麼,崇基高層竟以「同學,你覺得我靚唔靚?」來拒絕討論。[3] 一個以「接觸同學、處理同學於書院生活事宜」的部門,都如此抗拒討論與性相關的東西,我們又怎可期待大學教育中,學生能有空間去為不同的議題 ( 包括校政與性 / 別相關事宜 ) 進行討論與辯論呢?
問:聽說你們很支持性 / 別友善宿舍。在大學做愛沒有問題嗎?
飛:一定要說的是,性 / 別友善宿舍不是「焗你搞野」,而是不再讓刻板的性別定型主宰宿生的生活空間。現時大學很多宿舍都有為異性探訪時間設限,多數深夜都不準有異性探訪,有些甚至有門禁,不讓異性久留,意圖杜絕男女共宿的可能。同學可能會說,想做愛,到時鐘酒店啦!這種說法我極不同意。我們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做愛,不是很自然嗎?為什麼有又近又平的地方不可以用,偏要到老遠的地方?還有,即使男女同宿,做愛不過是生活的一小部份,共同生活還有很多細節—溫書、煮飯、洗衫,啊,還有叫醒對方起身上堂—如此分享生活時刻,對情人來說是比做愛更美好豐富的回憶啊。
另,其實男女混宿也不只有異性戀受惠。非異性戀者,尤其同性戀,在男女分宿情況下,被逼與自己的取向的性別同宿,也是制度的暴力不近人情。為什麼不可以讓我們自己選擇呢?
問:你們如何接觸多些同學?將來會有甚麼具體行動?
攣:初步還是辦一些讓大家加深對不同性 / 別理論和議題的認識的活動,例如我們已辦了一次酷兒理論(queer theory)[4] 讀書會,希望多些同學參與我們的討論,並透過人傳人使其他同學知道關注組的存在。往後我們還會長期關注校園宿舍的問題,會向校方提倡引入性 / 別友善宿舍的概念。
J:除了讀書會,我們也考慮往後的活動可能會邀請一些社會知名人士,例如邀請周秀娜和小曹來做分享,計劃儘量多元的活動來接觸多些同學。我們也希望從改變中大校園內討論性 / 別風氣入手,由校政、院政等等,將性 / 別視角帶入各行政部門的決策過程。
G:但具體上的政策倡議和行動方向,我們還沒有談及。所以我們的第一炮行動是參與香港同志遊行(11 月 10 日),我們會拉 banner 去遊行之外,也會號召多些中大同學跟我們一起去!
J:搞行動的前提,是關注組要多一些有能夠長期投放時間的核心成員。性 / 別議題特別之處,在於或許不少同學都會對它有獵奇的心態,但不會覺得要用行動支持。所以長遠來說,還是要多些同學加入關注組,跟我們一起工作。

不 是
一 剎
火 花

關注組聯絡人:
Jaime 6700 1993
Gladys 9785 6319
[1]「性 / 別」這命名來自台灣「中央大學性 / 別研究室」,中間的斜線既突顯性別和情慾的多元流動,也代表性(sexualities)和性別(gender)彼此相關但不能約化為一。而「別」,除了有性別的意思,也包括其他社會差異(如種族和階級),所以那斜線也強調性跟這些社會差異一直互為影響。
[2] LGBTQ 是指 lesbian, gay,bisexual, transsexual, queer
[3] 原文:
高層:同學你覺得我靚唔靚?
我:好難定義個喎,每個人對美的定義都唔同。
高層:咁咪係囉!我又點同你去定義咩係有傷風化呢?呢度又唔係法庭。

[4] 酷兒理論是 90 年代早期由女男同志研究和性別研究發展出來的批判理論。女男同志研究僅僅探討、分析和闡述喜歡同性的人的現象,酷兒理論則較專註解構和挑戰異性戀作為唯一「自然」和「正常」的情慾模式和因此而來的社會制度,例如異性戀婚姻,以及為異性戀者而設的房屋和福利制度等。酷兒理論的學者想指出,身體不止是雄或雌、性別不止是男和女、性取向不止同性戀與異性戀。世上的性 (sexuality) 多得很,而性別也常有曖昧的時候,強調人其實有更為流動和多元的身份和慾望。詳見性傾向及性別身份認同通識教材:http://leslovestudy.com/liberal-
studies/concept14.shtml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