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立邦

Year 3的同學大概都會記得,在入大學那一年,中大曾經有過一份叫《中紙》的雜誌。其實,稱它作「雜誌」實在有點牽強;畢竟,正如它自己都承認的,Inspired by《黑紙》,所以亦理所當然地只有那薄薄的一張紙。《中紙》在剛成立時,憑它的風格及宣傳,曾經頗具聲勢。但連我這等好事之徒,亦只是見過《中紙》兩次,看來是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如同很多出現過在中大的事物。

所以,當我知道《中紙》不但沒有消失,而且還改頭換面,成了十六頁的《讀白》,便找來了其中兩位編輯Jeff與娘子對談,看看他們改版是為了怎樣施展。

邦:我想有同學不知道《中紙》的,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嗎?

Jeff:《中紙》最初是獨立刊物,是自資的。形式像《黑紙》,都是每期一個主題,再有圍繞主題的創作、語錄等等。後來因為沒錢,就沒再搞下去。我們現在這幫人,其實已是第二屆,為了再搞起《中紙》,便申請作新亞學生會屬會,希望有穏定資金來源。改版後形式和內容都跟以前不同了,所以索性改名《讀白》。但我們的學會仍叫中紙學會,畢竟,我們是因為《中紙》才相識的。

《讀白》的內容以大學生生活為主,與《學生報》相比,我們比較輕鬆。比如說,我們每期都會做專訪,訪那些生活中有獨特經歷的人。讀者讀完之後可能會覺得,哦,原來日子可以這樣過,又或者,原來除了我以外還有這樣的人。我們又會有一些對於日常的反思,當然不是硬綁綁那種,而是對生活小細節的反思,這種執著令日子過得更有趣。即使是波平如鏡,只要看得夠細,還是有漣漪的。

邦:聽你說來,你們的宗旨應該是發掘更多生活的可能,對吧?

娘子:可以這樣說。

邦:但這究竟算是你們這一莊的方針,還是你們已經確立了中紙學會以後的傳統?

娘子:其實嚴格來說我們只是第一年有系統、有規模地搞雜誌,沒有甚麼傳統可言。反正我們一開始做時,亦只是以我們幾個人談出來的理想來做。若果以後有新人加入,他有甚麼idea,我們都可以談。比如說,他覺得雜誌不是一個好媒介,不如我們別再搞雜誌了,來拍片吧。都可以!總之有傾有講。

邦:讓我問得清晰一點吧。如果下年有二十個基督徒要加入你們,他們想用這個平台去搞一本基督教的刊物,好像現在坊間有些佛教雜誌般,你認為你能夠接受嗎?即是說,你們的底線在哪裏,最低限度要有甚麼,你才能說《讀白》仍是《讀白》?因為你剛才的說法,好像《讀白》是個隨性的,任意的平台。

娘子:怎樣說呢,我知道《學生報》是有話要說的,有一個傳統在這裏。我剛才的說法意思是,我們沒有些非說不可的東西,但我們都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提供一個同學們都能說說自己的話,分享自己生活經歷的平台。如果硬要說的話,我們的底線應該是這個平台必須要是開放的,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Jeff:當然,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希望對《讀白》有想法的人可以加入我們,與我們對談。這是一個說服與被說服的過程,即使你想對《讀白》作天翻地覆的改革,故未嘗不可。

邦:既然你們都這樣說了,不妨賣賣廣告。你們想要怎樣的人加入?

娘子: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技能都可以。無論是甚麼人,總會在《讀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因為《讀白》有可塑性,是被編輯們塑造的;它在等待一些奇怪的念頭和技能。

甚至你甚麼都不懂,都可以加入。我都是上莊以後才學排版的(邦:怎可能呀,排得好專業呀)。我有莊員有一日跟我們說「我想登漫畫」,我當初還以為認真就輸了,然後……這些都是他畫的,他說他只是學了兩個月(邦:……)。所以不但編輯塑造了《讀白》,《讀白》亦塑造了我們。

邦:好了。最後有甚麼話想講?

娘子:中大實在是太沉悶了,不搞搞新意思不行呀。

關於《讀白》的更多資訊,及迎新、傾莊日期,請留意《中紙》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cupaper?fref=ts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