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林君穎、來

文:來

聽說有同學自發地要在中大搞一間叫「逢時書室」的新書店。書店現在仍在洽談階段,尚未落實在中大生根,但逢時的Facebook專頁已經累積過千個like了,而他們第一次的試賣活動反應也很好,相信不少同學都對其有興趣。學生報今期找來逢時其中兩個創辦人,梓明和Lillian,為大家講解一下他們的理念。

為甚麼想辦書店

之所以會有開辦書店的念頭,梓明說最基本的原因是喜歡書,覺得書本是知性交流的重要媒介。不過要推動閱讀文化,可以搞活動,例如讀書會、作者分享會,未必要搞書店。對此梓明和Lillian沒有直接回應,不過他們觀察到中大有一片不錯的文化土壤,「中大有很多文化團體,例如書寫力量、文化眾讀,大家都圍繞差不多的目標做,分薄了力量,希望逢時可以推一下,令這些事更有回報。」他們的願景是,逢時除了賣書,還可以作為匯聚現有的文化活動的地點,相得益彰。

但現在大學不是沒有書店,是不是覺得現在的書店有甚麼不足呢?梓明如此回應:「不能說是不足,只是大家側重點不同。大書店是希望提供盡量多的選擇,逢時則更著眼於延續閱讀分享的過程。」逢時希望把人拉入去閱讀的循環,使新讀者進入讀書的世界。換言之,他們心目中對閱讀文化有自己一套看法。

書單:創造與分享

所謂閱讀的循環,是指一個「相遇‧發現‧閱讀‧思考‧分享」的歷程。在逢時眼中,閱讀不只是把書讀完,而是加上思考和分享,最終使更多人遇上適合自己的書。

逢時特別會用書單的形式去為書「分類」。書單像一個playlist,用意是把不同書組合起來,為書添加資訊、意義和詮釋的空間。「書單的核心不是書本身,是組合,是個發現的過程。」梓明說。書單可以在網上分享,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或修改他人的書單。梓明強調,書單不會有篩選,任何奇怪的主題都可以,甚至例如「十本流落荒島也不會看的書」。

此外,在逢時的書店裡也會用書單去陳列書本。梓明特別強調,書要盡量封面向外,不要背對讀者,這樣才可以一目了然。在書的旁邊,或會擺放和擺賣與書單相關物品。這些設計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與書相遇的特別經驗。書店還包括一個舒服的閱讀空間,同時可以讓人輕鬆地交談;以及一個小講台,讓不同人和團體去分享。這個小講台尤其可以讓校內的文化團體舉辦各自的活動,從而做到匯聚文化活動的目標。

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

聽完對逢時的整體描述,筆者想了一想,覺得可能有點兒理想化。不少人喜歡簡單直接地尋找書本,未必會欣賞書單這個做法;而且要實踐逢時的理想,需要一班熱衷分享的讀者,問題是有多少這樣的讀者?怕不怕,最後只有少數人投入這個閱讀的循環,而大部分人只當逢時是間純粹有點特別的書店?

梓明說,如果結局真是如此也沒有辦法。但以他觀察,他相信中大真的有這麼一班讀者去支撐逢時;逢時是應運而生,而不是開創先河。「其實可能一直有班校友教授都想做,有書、有想搞的人,就只是差了一個搞手。」Lillian說。「我們覺得自己不是生不逢時,而是生得正合時候,一切條件都在。」梓明一句簡單的歸納,為逢時的名字下了最好的註腳;至於這個判斷是對是錯,便留待時間去解答了。

開店之路只差幾步

逢時的班底有3個核心成員,共有6-8個主力成員,當中有像Lillian般的本科生,也有畢業生,譬如梓明便是剛畢業的聯合校友。有理念,有願景,不代表有很多資源。他們目前的財政來源,就是他們自己。「現在沒甚麼,只好食少餐飯,買少個玩具。」梓明笑說。截至現在,逢時只在新生註冊日搞過一次試賣,成本有限,但假如他日真的營運,就不能食少餐飯解決了。他們初步計劃從中大和坊間參加不同的活動資助計劃,作為日後的資金來源。

不過財政還是後話。中大雖然地大,要找一個地方開書店也非易事。今年2月,逢時的同學們在一個校長與學生對話的活動中「捕獲」了校長,向他介紹了他們的夢想。校長也覺得逢時很有意思,可惜在大學管理範圍未能批出一個空間。「當然要不要開一間書店,不是校長一個人可以話事。」梓明用體諒的語氣說,此後他們接觸了不同書院,雖然也未能如願以償,但他們沒有感到挫敗,因為整個過程中有很多人,包括書院、教授、校友等人協助他們,給了他們各方面的寶貴意見,譬如說營商的知識。Lillian和梓明特別希望在此感謝一路幫過他們的人。

皇天不負有心人,現在他們正跟善衡書院商討,並且進展良好,有機會在今個學年內見到書店。被問到他們認為自己是如何可以打動院方,Lillian說,院方不是要他們有很完美的計劃書,而是想看見他們是認真想做這件事,不是玩玩下的。

總結

筆者從訪問中,也看得出他們不是玩玩下的,縱然未至於「去到好盡」,又有不少人相助,他們付出的心機時間是看得到的。不過,匯聚文化活動,推動分享文化,始終不會是容易之事。筆者期待逢時的成績,也祝他們早日實現夢想。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