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aylor

很多人都聽說過鴨利洲的名字,但不知道其確實位置。其實它和香港仔只有一水之隔,靠一條鴨利洲大橋相連,維繫交通。橋下便是香港仔避風塘,不遠處便是聞名的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鴨利洲是香港少數位處漁港的社區,而且到今日仍見漁業活動。島上的漁民文化由來已久,對該區的廟宇建築和居民的活動帶來一定的影響。    
擁有世界紀錄的海島

在明清的時候,鴨利洲是個荒島,只有少數漁民居住。據說那裡還有海盜出沒,是個生人勿近的地方。直至後來英軍登陸香港,派出海軍殲滅海盜,鴨利洲一帶才回復平靜。經過幾次人口遷入,小島逐漸發展,商鋪和住宅樓宇增多。七十年代鴨利洲村落成,八十年代接駁鴨利洲和香港仔的大橋完工,九十年代大型屋苑海怡半島落成,鴨利洲漸漸發展成今天住宅林立,人口眾多的景象。作為一個面積僅1.32平方公里的小島,鴨利洲竟然有九萬多的居民,其人口密度之高已經被列入健力士世界大全,成為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

鴨利洲的漁民文化

除了人口密度高令人認識之外,鴨利洲的地方特色便是其漁民文化。島上很多廟宇都是漁民敬拜的水神,最著名的有洪聖古廟和水月宮。漁民生活在陰晴難測的海上,會特別篤信神靈和風水,相傳洪聖古廟外兩根畫有龍形的桿子便是用來擋住從對岸香港仔而來的煞氣。而遇上特別節日,居民更會有大型活動。在端午節時,鴨利洲和香港仔之間的避風塘會舉辦龍舟比賽,規模當然比不上沙田城門河的,但是比賽的隊伍也不少,健兒們都非常認真,呼喊聲,鼓聲和觀眾的打氣聲響徹雲霄,整個地區熱哄哄的。另外,在農曆七月十四的盂蘭節,居民會在鴨利洲的足球場內搭建大型的醮棚,上演神功戲,祈求地區的平安。除了富有中國風味的地區色彩,鴨利洲的歷史文化亦受到西方傳教士的影響。早在上世紀初,基督教海面傳道會已經設有福音船向漁民傳教,亦為他們提供教育的機會。島上建有浸信會禮拜堂,而遠東第一間漁民子弟學校亦是由海面傳道會的教士爭取在鴨利洲興建。現時漁民學校已經停辦,只剩下空置的校舍。學校的結束和漁民人數大幅減少不無關係,它見証了香港仔地區漁業由盛轉衰的歷史。

漁業的沒落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的公屋相繼落成,香港仔和鴨利洲的船戶紛紛遷往就近地區或新界的屋村。很多水上人家上岸後都不再操舊業,造成漁業活動的衰退。隨著本土的漁民搬走,新的外來移民進入鴨利洲居住。島上的住宅物業頗多,大型屋村已經兩個,包括有鴨利洲村和利東村,而私人屋苑亦有海怡半島和新落成的深灣軒。島上新的發展和他區新移民的湧入不禁令人擔心會否損害原有的地區文化。據街坊稱,非土生土長的居民通常不會參加該區的傳統活動,居民之間的關係也很疏離,交流不多,尤其是私人樓的居民。可能因為鴨利洲地方不太方便,設施和商舖都不足夠,人們的活動都傾向在市區進行,他們有時會去香港仔,更多的時候是去中環灣仔或九龍區。所以鴨利洲對於大部份居民來說只是個睡覺的地方,他們沒有多大興趣參與地區活動或認識地方文化。

鴨利洲的未來

政府在未來好像有意發展香港仔和鴨利洲一帶,有說會在該區興建漁人碼頭和大型購物中心,提供飲食和消費的地方,希望會吸引到鄰近海洋公園的人流。為了方便遊客和居民,政府亦會考慮興建南區地鐵支線,或者是一條新的公路,串連起香港島的南北兩端,令鴨利洲一帶成為新的旅遊熱點。鴨利洲的發展似乎勢在必行,但如果不考慮地區文化因素,只顧興建一些無特色的購物飲食商場,不著意去保留正在消失中的漁民文化,那麼鴨利洲只會變成一個沒特色沒靈魂的旅遊區,或是一大型的住宅用地。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