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戒奶

早前,唐英年公佈任內第四份財政預算。唐英年在派錢安慰中產之餘,亦不忘基層及增強香港競爭力。對於扶貧政策,預算高舉「振興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對於增強香港競爭力方面,預算依舊是希望處理好中港關係,打著「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旗幟。這兩個核心思想貫穿港府所執行的有關方面政策。但這兩個概念所推動的政策能否真正達到扶貧和提高競爭力,又或者這兩個概念本身會否導致真正扶貧和提高競爭力?不一定。

扶貧政策──需要義肢扶助的一條腿

在經濟大好的大圍因素下,各方均促請財爺還富於民。財爺亦不失各方所望(除工商界),對中產或以上人士派一百三十三憶元,對領群綜援,公共福利金人士派十三憶元。於是是年的預算案被唐英年指是以「兩條腿」走路的預算案,一方面惠及中產,另一方面不忘弱勢社群。雖然可以想像一條腿比另一條腿會長近十倍。(133/13=10)

在預算案的第十三頁中提及,「政府扶貧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透過促進就業,幫助弱勢社群從受助走向自強。」

「就業等於自強」,這似是「獅子山下」年代的後遺症。香港政府的扶貧政策一直以這概念為中心。如於綜援服務中,政府推行了「欣曉計劃」1*以鼓勵綜援人士就業,以實踐「弱勢社群必須奮力工作,努力自強,才會有出路」。但這個出路,相信難以達致光明。

政策幫助扶貧?

為配合鼓勵基層就業,財政預算案於扶貧計劃中提出「交通費支援試驗計劃」,以幫助居住在偏遠地區並有經濟困難的失業和低收入人士求職及跨區工作。計劃將為居住元朗、屯門、離島及北區須要跨區求職或工作人士,提供求職津貼一筆過六百元──跨區工作津貼每月六百元,上限半年。

這是一個本意良好的政策,但申請條件卻未能貼近現實,使基層的需要未能得到照顧。津貼車費減低偏遠地區人士跨區工作成本,以加強他們就業動機。問題在於,申請求職津貼和跨區交通津貼者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 總資產少於四萬四千元。
2 月入少於五千六百元。
3須為合法受僱並積極尋找全職工作人士,即須同一僱主下,每周工作不少於三十五小時的工作。

第二條件薪金定得實在太低,低得成為限制。居住於偏遠地區人士要跨區工作是為了得到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工作機會。若然跨區工作月入仍少於五千六百元,他們為何要跨區尋找工作?留在本區找一份月入約五千元的工作或比一份月入少於五千六百的工作,外加交通費,更為化算。這條件真是「好心做壞事」,反而限制了申請人的工作發展。

第三個條件更是進一步剝削一群在職貧窮的人。低技術人士往往難以獲得長工,於是他們只好身兼多職,早上當售貨員,晚上當保安。他們往往因工作是兼職性質,所以失去一般長工可享有的福利。例如,不少僱主鑽法律漏洞,(如冒險樂園強制兼職員工每月必定要放假一整個星期,否則會被開除),以避免要為他們供強積金。現在似乎政府亦在加入商界的聯盟,漠視一群努力以兼職維持家庭開支人士的津貼需要。

對於上述指責,扶貧委員會秘書長余志穩稱,若不規定申請者要工作滿足夠時數,或會引起部分人士以兼職濫用計劃。但身兼扶貧委員會成員的民協馮檢基則對此提出相對可取的建議。例如准許申請人以多份兼職累積足夠規定的三十五小時,或按工作時數的比例調節津貼數目,最多為六百元等。既然已有可照顧在職貧窮人士的做法,政府卻不採取,實在難以明白。

工作 = 自力更生?

市場平均價格下降時,勞工只好接受,因為「你唔做大把人做」。這惡性循環造成長工時,低人工、卻不乏應徵者的局面。2006年4月欣曉計劃推出後,為符合計劃需求,大量單親家長不得不放棄與小孩捉波子琪,料理家務的時間,應徵時薪10元的工作。

即使先不理會薪金,基層人士能選擇的工作亦日趨萎縮。無論是七十萬人「三無」人士(無物業、無納稅、無申領綜援),或是一百一十萬領群綜援,公共福利金人士,大多是沒有特殊技能,專業知識的人士。因此他們能做的只有非技術人員,如上述欣曉計劃中,受助人從事的工作類別最多為清潔、侍應和銷售業,其次為家務助理。香港好些年前已經歷經濟轉型,強調知識型經濟,他們的生存空間會是愈來愈窄。將今年與上年比較,較低技術工作的就業人數唯一保持不變的行業就是建造業,其他只有不斷的下降(如批發與零售業又再下降 2%)。

換言之,面對愈來愈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弱勢社群為求一口飯只好委曲求全。雖然通脹水平暫時溫和,但所得薪金不斷下降,根本不足夠「自強」。只有就業,不問薪金及待遇,難以達致真正自強。

為達到自強,政府提出要配合市場發展,基層人士應該接受市場需要的技術訓練。當在六、七十年代,香港需要製衣技術時,人人要成為製衣工人。但當經濟轉型時,人需要轉變。不能及時轉變的人,由於不被需要,所以成為基層。「市場」是由誰決定的﹖這些為香港經濟起飛而付出半生的「基層」,又是被誰所遺棄﹖

中港關係──搵著數?之CEPA

早前,梁家傑在某一場合中說道「香港應鞏固自己的優勢,不要成為中國的寄生蟲」。這「寄生蟲論」隨即受到各大傳媒群起而攻之。香港在搵內地著數?不。中港關係最多只是如唐英年於財政預算中的形容──「互補、互助、互動」。其中財政預算的核心思想──「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也彷彿與真實有所偏差。

以CEPA為例,2004年,「沙士」肆虐,香港經濟陷入低迷期間,中央政府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救港。雪中送炭的舉動贏得港人不少掌聲。自由行、零關稅、資格相認、簡化手續鼓勵港商到內地開業等,似乎為香港帶來不少梁家傑所謂的「著數」。

自由行 = 海市蜃樓

自由行對香港消費的貢獻是無可置疑。自開放自由行後,有關旅遊業的行業如批發、零售、飲食與酒店業的總值,由2001年增長0.3%大幅增加到2005年增長14.4%。 另外,據特區政府於去年完成有關CEPA經濟影響的初步評估後,估計CEPA在去年為香港帶來38億港元的服務收益。

但是,得益又「益」了誰﹖當2004自由行實施後,旅遊業大旺時,餐飲業侍應的薪金下跌逾10%。公司賺錢時,打工仔只有繼續「死做爛做」保做飯碗。對於廣大市民而言,環境污染、交通擠塞等的問題,相信難以說是「益」。

而所謂的經濟收益明顯是短暫的。上述與旅遊業有關行業的總值增長,由2005的14.4%下降至2006年的10%,增長放緩。隨著各大名牌進軍內地市場,內地零售業發展得愈有規模,外地旅遊市場愈開放,內地人來港消費意欲可預計一定進一步下跌。自由行帶來經濟增長,只是零售商的黃粱一夢。

一切只是說得好聽

興趣轉攻內地市場。然而對於中小企而言,CEPA 的優勢已在縮減,如去年港商透過 CEPA 申請服務業證明書便再少 57% 至 106 份申請獲批。 相反,香港還是內地外來投資最大的來源地。據統計,到 2005 年底為止,香港投資內地實際金額達到 2595 億美元。單在泛珠各省區,共開辦了逾 13 萬家企業,僱用了超過 2000 萬內地員工。
 
再說最新的中港政策《「十一五」與香港發展》2*,主力由貿易及專業服務擴展到專業服務及非商業服務,如醫療及建築等。這政策藉著資格互認,增加中港兩地專業服務人員的流動性。資格互認吸引內地人士來港吸取經驗,擴闊眼界,加入香港行業的競爭。劇烈競爭相信會為難以轉型的基層帶來一定壓迫。回到內地發展業務的香港專業人士,亦帶來技術和專業的輸出問題,兔死狗烹。當相關技術完整轉移到內地時,上述專業人士將不會被需要。

得恩寵的只有香港?

若將外圍因素歸入分析,情況更遠及「著數」。近幾年來,中國除與香港簽下 CEPA 外,她還於 2001 年加入世貿。於 2006 年開始中國已全面實施入世承諾,部份服務行業給予外商的優惠,已跟(CEPA)下的條款一致。最近中國還參與東盟峰會(10+1),簽訂多項協議。東盟十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議正式啟動,其中,中國與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泰國六個國家到 2010 年將絕大多數產品的進出口關稅降至 0-5%。將來日子,與香港產業結構相若的新加坡也會在中國內地享有低或者零關稅及開放投資。可以預期中國將一直繼續這種經濟外交,換言之,香港從來不是唯一一個享有優惠的地區。

恩寵?極其量是互利

中港貿易條款牽涉的範圍從來只是香港發長成熟的方面,對於未發展或未成熟的方面,中國隻字不提。不論是零關稅、開放投資、人民幣服務、來港集資,中央政府也不是不問因由地向香港提供優惠,它只是選擇香港具業務優勢的部分,特別是金融業優勢。對於短期內上海等城市不能取代的優勢,如資金自由流動,簡單稅制及低稅率,相對具透明度的營商環境等,中國需要香港。相反,對於需時間和金錢投入發展的項目,你可以於中國各地看到,如龍崗工業區寧夏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銀川開發區科技園等,總之不在香港。

1* 最年幼子女年齡為12至14歲的綜援單親家長或兒童照顧者必須參加「欣曉計劃」並積極尋找及從事每月工作時數不少於32小時的有薪工作。

2* 推動四大專業行動綱領

醫療︰
a. 研究設立跨界別卓越醫療中心的可行性
b. 研究簽發日子較長的入境簽證,供內地人來港接受醫療服務
c. 增加推廣香港醫療機構及服務的渠道,包括設立網站
d. 考慮放寬本地西醫及牙醫的宣傳廣告限制
e. 增進中港醫療交流,令香港成為醫療培訓中心
f. 透過釐清CEPA細則,促進港醫到內地發展「個人專業醫生服務」

法律︰
a. 推廣香港作為區內法律服務及解決商業糾紛的中心,尤其是涉及內地與外國的商業糾紛
b.研究建立「大中華律師事務所」的執業模式,讓具兩地資格的律師,可在兩地同時持有執照牌照

會計︰
a. 進一步擴大兩地專業資格相互豁免的考試範圍
b. 為內地提供培訓,令他們更熟悉最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建築︰
a. 爭取降低內地市場的准入門檻和擴充經營範圍
b. 爭取在泛珠三角9省做試點,放寬香港公司對持有內地專業註冊資格的香港專業人員比例的規定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