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梓聰

梁振英在1月1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扶貧」成為著墨最多的一環,佔了十七個章節,「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新政預計總共增加200億「經常性開支」。

今次這份施政報告,無疑是九七後最著力援助低下階層的一次,但也不代表我們應該因此而對梁振英的政策大加讚賞,或是停止批判現時的經濟制度和福利觀。基本生活保障可以暫時解決基層最急切的需要,但不能讓他們脫離制度的壓迫,而且仍有很多有需要的人未得到幫助。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未必會花時間親自把施政報告從頭到尾讀一遍,於是大眾對施政報告的印象和理解就往往依賴主流傳媒的二手報導。施政報告推出後,傳媒大肆指責政府忽視中產階層,反而大灑金錢做扶貧工作。連日來,對此憂慮和不滿的報導及文章鋪天蓋地的在主流報章湧現,在大眾的印象中把扶貧塑造成一個「危機」。然而,當中的主要論點卻不盡不實,有誤導大眾之嫌。

救火,火在何處

蘋果日報(註1):「多名自稱屬中產市民昨致電電台論壇,批評梁漠視中產。據知政府內部亦明白中產怨氣,故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會研究在2月公佈的預算案,以退稅等方式平息中產怨氣,『落藥』多重要視乎政府財政狀況及民意取向。」

明報(註2):「你派錢給低下階層,但我們這班人完全受惠不到,我們又要交稅,子女的免稅額又低,你們可不可以幫助一下我們?」(潘先生)

施政報告公佈後,翌日星島、明報、蘋果等報章口徑一致開始不斷引述中產的苦況,批評政府忽視中產需要。這些報章引用的例子卻大同小異,自嘲為「中下產」的潘先生(同註2)在不同報章多番出現。潘先生稱他兩夫婦月入三萬,扣除養育一對兒子、僱用外傭和供樓之後僅能勉強維持,但政府沒有幫助他,反而向基層派錢。

報章不斷引用這種說法,引伸出兩點:一,政府不應該花大筆錢只援助基層,中產跟基層一樣需要幫助。二,政府應該以減稅、退稅幫助中產。而報章報導也普遍認為曾俊華稍後即將公佈的財政預算案需要為忽視中產的施政報告「救火」,推出減稅、退稅的措施才能真正令中產受惠。

 

相信住劏房、捱貴租、同樣生兒育女的低收入家庭看見中產階層稱收入「僅能勉強維持」,只能苦笑。但其實潘先生之類的中產人士,他們的擔子也確實十分沉重。所謂「中產」的定義十分含糊,曾俊華自稱是中產,月入三萬至十數萬的家庭都會自稱為中產。自稱中產的網民A先生家庭月入$70,000,他在網上討論區列出每月開支,包括供樓、父母家用、外傭工資、小孩學前學習、保險等,每月只剩$1,500,的確是捉襟見肘(註3)。只是,他說出政府更應該幫助他之前,又有沒有想過

這裡無意責難中產人士,中產的生活負擔的確也很重,負擔得到的話,誰不想把最好的給自己家人呢?只是,減稅、退稅是否他們需要的靈丹妙藥?其實免稅額的措施已經幫助了許多有家庭負擔的中產人士,例如潘先生其實單靠子女免稅額已經不用交稅了(註4)。其實香港的稅率已經是以低聞名,按稅務局資料顯示,香港個人入息稅最多是收入的15%,而同為「自由經濟體」的日本和美國個人入息稅率分別最高可達50%和55.9%(註5),若說要再行減稅,實在是不切實際。月入$30,000的家庭,甚至是更低的基層家庭,又可不可以拿出每月$8000給小孩參加學前學習,又可不可以有$10,000零用錢呢?他的生活壓力固然十分沉重,但當說出自己跟其他人一樣需要幫助之時,就應該對比大家的生活質素才公道。

對於基本生活都成困難的低下階層,提供實質的救濟無疑是最直接的方式。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見中產的生活水平較高,以他們的家庭月入,理應可以過更豐盛的生活,只是他們的生活開支異常地高,特別是房屋開支。以潘先生為例,他的入息水平超出了申請公屋的限制,所以他只能花一大筆錢來供樓。那月入$70,000的A先生,每月更要花$16,000在供樓上面。可見,他們真正的困難源於供樓的沉重負擔。若果說政府忽視中產的話,就是政府一直沒有處理樓價問題,死守「積極不干預」的教條,白白看著樓市在十年間狂升數倍,令房屋開支成為中產(以至所有香港人)最沉重的負擔,但主流傳媒對此卻隻字不提,令人不解。更甚者,報章的報導把大眾拖進一個假二元對立中,即是「幫了基層,就不能幫中產」,甚至「幫了基層,中產就要更慘」。

虛構的財政危機

星島日報(註6):「沙田區區議員李子榮月入近六萬元,是家中四口子的唯一經濟支柱,他批評特首只顧扶貧,忽略中層人士需要。­­­…『我非常擔心福利主義無止境膨脹下去…但錢從何來?政府早晚會向中產開刀,我擔心政府會加薪俸稅。』」

明報(註7):「中產階層有更深層忐忑,就是政府連續兩年猛增經常福利開支,已經成為長期財政負擔,但是政府未交代錢從何來,中產擔心最終會否要由他們埋單。」

明報(註8):「中產未受惠恐要埋單成輸家」

蘋果日報(註9):「梁振英埋下200億炸彈(自由撰稿人 非衣生)」

報章一方面指政府應該減稅,另一方面又怕政府財政不穩,其實是自相矛盾,畢竟政府的稅收太少可能會令收入不穩定。對香港政府財政能力的擔憂實在是杞人憂天,根據庫務局的2012至2013財政年度〈綜合帳目〉(註10):

庫房收入 4400億
開支 3770億
年內盈餘 (收入-開支) 650億
綜合結餘 (累積盈餘) 7300億
外匯儲備 7400億
合計 14700億

政府綜合帳目已經連續10年錄得盈餘,財政充裕的程度即使完全沒有任何收入都可以維持四五年,傳媒卻把情況說成一個危機,甚麼「福利主義無止境膨脹」、「炸彈」云云,顯然是誇張失實。另一方面,香港的公共開支僅是GDP的18.5%,而南韓的是30.2%、日本42%、美國46.1%、英國48.5%、法國56.1%(註11),反映香港的生產能力即使要應付加倍的公共開支都絕對綽綽有餘。增加的200億經常性開支其實都只佔原來開支的7.7%,更只佔GDP的1.05%。

即使要加稅,不代表要加薪俸稅,也不代表中產人士必然成為受害者。香港的利得稅率只有16.5%,屬於低稅率的前列份子,而商業活動蓬勃的美國以35%擠身世界第10高利得稅率(同註11),令「低稅提高競爭力/吸引投資」的論調不攻自破,同時反映香港利得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何況香港的商業活動頻繁,製造大量財富同時把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身上,所以向企業加稅總比向夾心階層和中產加稅公道。此外還有向房屋、股票炒賣獲利徵稅的可能,以成交量估計即使只收1%也是天文數字。中產對加稅憂慮或許也是看穿了政府一向「劫貧濟富」的作風,畢竟政府早已取消了收入豐厚的紅酒稅和遺產稅,傾向於在稅務政策上優惠富人。既然政府可以取消遺產稅,又何用擔心政府財政?在此,先不說是否一定要加稅,而加稅又是否壞事,傳媒二話不說就把「加稅」二字跟中產劃上等號,配以「開刀」、「埋單」等修辭,實在是危言聳聽。

誰有陰謀

蘋果日報(註12):「中門大開:蛇齋餅糉報告(添馬男)」

信報(註13):洪清田︰「官方民粹」引領香港「車毀人亡」

有人稱梁的政策只是收買人心的民粹主義,是為了討好窮人,挽救民望,但卻要納稅人埋單。梁振英固然是惹人討厭,但始終有些事是政府應該要做的。
收買人心這種說法之所以聽起來言之成理,是因為香港有一百萬人活在政府制定的貧窮線之下,且不說政府的貧窮線必然是低估了實際數字,正正是因為香港的貧窮人口實在太多,才令梁有「收買人心」的可疑。但事實上,香港的基層作為一個如此龐大的群體,他們的需要必須要得到照顧,這是民主的基本原則,更是政府的責任。在西方發達國家,這早就被視為理所當然,任何政治人物若膽敢稱扶貧為收買人心,是自毀前途。香港的傳媒卻把責任說成陰謀,實在可笑。其實,政府今次也同時推動多個大型發展項目,如東大嶼、新界東北,卻又不見主流傳媒質疑政府官商勾結,令人嘖嘖稱奇。

結語

香港的GDP屬世界前列,而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卻與第三世界國家看齊。2013年碼頭罷工揭露了世界第一吞吐量,是碼頭工人24小時用血汗堆砌的。香港所謂的競爭力、生產力、繁榮背後,除了林鄭月娥認為是中流砥柱的中產階層之外,基層人士的努力顯然是更加不容忽視。頂天而立的商業大廈、千萬豪宅別墅,背後的是要在廁所煮食的劏房戶、只能趴在床上做功課的基層兒童、日出晚歸缺乏家庭生活的低收入家庭。貧富懸殊的情況不斷加劇,現在的貧窮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在未有真正代議民主的香港,貧富懸殊引起民怨沸騰,強烈得連不受民意監察的梁振英政府,也無法繼續視若無睹,逼不得已要出手扶貧。這次施政報告的扶貧措施只是小修小補,遠不足以解決問題,例如低收入家庭津貼就忽略了單身的低收入人士。
除了經濟援助之外,長遠的解決方法是讓勞動階層重新掌握一定的權力,令他們可以爭取合理的待遇。可是,這次的施政報告對於全民退休保障的訴求只屬敷衍回應,對於訂立最高工時、檢討最低工資以及訂立工會法更是了無蹤影,對比起不少西方發達國家,香港的勞工保障十分落後,愧對「國際大都會」的美名。

總結新推出的扶貧措施,其實只是聊勝於無。主流媒體卻對此大肆渲染,連日對扶貧政策口誅筆伐,利用陰謀論醜化扶貧工作,更以財政危機、加稅恐慌,誇大後果,製造憂慮和不滿的輿論,更不惜動用「懶人論」,對於生活艱難的基層而言,是極大的侮辱。本文所說的道理並非不能理解,用以佐證的數字亦很容易找得到,但這些觀點卻絕跡於主流傳媒的報導中。加稅加福利是因為在香港右傾的意識形態下政治不正確?是因為商業媒體只代表商家的聲音?還是只是傳媒工作者的疏於資料搜集,左抄右抄,才造成一面倒的輿論?

不論如何,本文只希望在主流媒體不公允的報導以外,呈現另一面的觀點,讓同學對商業媒體的報導提高警惕。


1. 蘋果日報,2014-01-17,A08,施政報告激嬲中產 財爺擬退稅息怨氣
2. 明報,2014-01-17,A2
3. 晴報,2014-01-23,中產有苦自己知月入七萬掹掹緊
4.薪俸稅計算器:http://www.ird.gov.hk/chi/ese/st_comp_2013_14/cstcfrm.htm
潘先生夫婦二人合共年薪$360,000(=30,000×12),按照政府提供的計算程式作合併評稅,基本已婚免稅額$240,000,兩名子女免稅額$140,000,姑且不計算二人供養雙親的大量免稅額(60歲以上每名$36,000),總免稅額應該是$380,000(=240,000+140,000) ,超出家庭月入,所以潘先生其實不用交薪俸稅。
5.Tax Foundation:http://taxfoundation.org/article/selected-federal-rates-2012-2013
香港政府稅務局:http://www.ird.gov.hk/eng/tax/budget.htm
6. 星島日報,2014-01-16,A02,錢從何來? 中產憂終被「開刀」
7. 明報,2014-01-17,A04,扶貧好事中產忐忑皆因未知錢從何來
8. 蘋果日報,2014-01-17,A21
9. 明報,2014-01-16,A06
10. 香港政府庫務署,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度政府帳目
http://www.try.gov.hk/cinternet/charch_annu_statend13.html#p
11. 2013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http://www.heritage.org/index/explore?view=by-variables
12. 蘋果日報,2014-01-15, B12
13. 信報:http://forum.hkej.com/node/109309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