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冬昇

最近只要稍留意國際新聞,都不難看見泰國抗議示威的影像。示威者不斷揮動旗幟,大量警察時刻都嚴陣以待,都令普遍觀眾意會到現時泰國局勢混亂。事實上,自十月下旬,泰國已有一連串的抗議示威。

直1月13日起,反對政黨發動了「封鎖曼谷」,上千名群眾上街堵塞了曼谷市中心的主要路口,包圍政府的建築物,令至少120萬市民受阻,政府一日約損失1900萬歐羅。同時,學校及不少商業活動均停止運作。事件亦因此愈演愈烈。泰國自1932年立憲以來,已發生過24次政變,所以這場示威是否會演變成政變,仍是未知之數。

這次衝突的雙方勢力,一方面是由「人民民主聯盟」和其他政黨組成的「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並以素貼為領袖。另一方面,則是前總理他信的妹妹英祿,所屬的為泰黨,聯同他信倒台後成立的「反獨裁民主聯盟」,亦即紅衫軍。一浪接一浪的示威抗議仍持續進行,直至1月30日,已經至少有10人死於暴力衝突,當中更有人死於手榴彈襲擊

反對普選,義之所至?

要知道泰國形勢如何,我們或可先回到問題的基本,到底反對派們在反甚麼呢?他們認為英祿政權貪污腐敗,所以要求她立即下台。按照他們的行動走向,他們都是以杯葛二月的大選為行動的主軸,除了在大選前嘗試阻礙選舉進行外,更在大選中阻礙市民投票。

但是,既然二月即將舉行大選,反對派若然比英祿政權好,大可在大選勝過英祿,何必發動犧牲如此大的街頭抗爭呢?所以,有外界認為反貪污只是他們行動的幌子,而實際是要反民主。

其實,只要一覽翻查「人民民主聯盟」一向的立場,便可再得知一二。該黨前領袖林明達曾說過:「代議民主制不再適合泰國,選舉只是助長選舉舞弊和民粹政府。」此黨更曾公開提出,選民的權力需要被大幅削減,在議會中採納民選的代議民主制再也行不通,應以委任社會菁英及中產擔當議席。

階級才是矛盾的真相

香港經濟日報的一篇評論,曾採用「泰國民主失敗 主因城鄉差異」為小標題,而這亦是不少坊間報導不置可否,甚至全盤接受的分析方向。但是,單純以紅衫代表農民,反對派代表城市人,為雙方劃分,並不完全恰當,亦只是模糊了問題的癥結──階級的分殊。

以2011年曼谷大選的數據作例,該次大選中,人民民主聯盟贏得44.34%的票數,而為泰黨亦坐擁40.72%。倘若把過千名在曼谷生活及工作,卻把票區註冊在農村的人民亦計算在內,為泰黨在城市的支持者更有機會成為大多數。再者,紅衫軍平均教育程度及收入都較反政府示威者低,而反政府示威者當中三分之一月入超過6 萬泰銖(約1.4 萬港元),但只有4%的紅衫軍有這樣的收入[1]。

其實,自他信在2001年當選總理後,他大力推動公並醫療政策,以及惠及低下階層的福利。從2001年至2006年,貧窮人口已從21.3%大幅減至11.3%。特別對於低收入的農民,他信更實行低利息農地、注資農村建設等政策。當然,自英祿上任後,亦有繼續惠顧低下階層。所以,紅衫軍一派一直深受低下階層支持。但另一方面,反對派素來擁抱新自由主義,反對政府投放資源予福利及醫療。這些政策方向則吸引了不少中產支持者。

貧苦大眾需團結

其中反對派打得最響的旗號是:農民太容易被收買,所以普選制再也很不通。說來確實諷刺,貧苦大眾本應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以及最需要資源的人。當他們把票投予最能給予他們利益的政黨,豈有不合理可言?事實亦顯而易見,說穿了便是黃衫軍不願把資源分配在窮苦大眾的手中。

所以,基層群眾要搶回自己的權益,便唯有自主團結一致。

早在2010年,現時的反對派掌權,大批紅衫軍在4,5月期間向當權者抗議示威。當時大多是紅衫軍的中產領導層,希望借此次力量,逼使當局和談。但是,縱使基層群眾沒有清晰明確的目標,大批工人、革命青年和農民都能團結,甚至願意動用武力抗爭以至犧牲。這直接令當時領導層難以提出和談一步,運動亦超越了他們預想的控制範圍。

反觀香港,素來缺乏基層群眾團結統一的力量,而以基層群眾為基礎的政黨亦是少之又少。但從以上可見,一旦團結,不但遇到反民主的勢力時能穩守,在面對真正的鬥爭時,即使被政黨壟斷了行動的自主性,亦能逼政黨讓步予這巨大的政治能量。

[1]參考自1月14 明報報導,〈勝獅啤太子女撐示威惹罷飲報復〉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