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冬昇、篤

文:篤

我一直很嚮往那個各式小報在中大風行的時代。聞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大學生偶而聯同三兩知己自資印製刊物,不受束縛自由發聲,我唔同意你嘅睇法,咪又自己印番份野出聲囉。眼見今日冷冷清清的校園,那個時代實在遙遠得像傳說一樣。所以當我聽聞PrintScreen這份自資出版的電影雜誌在校內出現時,就馬上約了其中幾位成員談談他們的出版緣起。

咪就係由發下噏瘋開始之嘛

PrintScreen兩個禮拜出一份,簡簡單單由一張A4紙摺成,通常每期有兩篇觀影感想,再加幾段較短的介紹欄目。起初以為幾個人自掏荷包出雜誌都算是個大決定,想不到PrintScreen的成立原來頗為意外。「嗰時喺車上面講開,有少少好似發噏瘋咁,最後認真咗。(眾笑)」他們甚至是有了辦刊物的念頭,再決定以電影為主軸。學生報之類的刊物太多形式上的限制,又想避過reg soc的麻煩程序,最後選擇自資。「其實每人都係夾少少,你補幾個鐘習都番黎啦,做到一份野出黎抵嘅。」

在這個沒有投稿限制的網絡時代,為何還堅持要出版一份紙面的刊物呢?他們的回應卻意外的單純:「有張紙喺度好似大家會認真啲去對待。」大學生都太習慣做deadline fighter,如果沒有交稿限期和出版日的壓迫,再宏大的念頭最終都恐怕因懶散而放棄,被埋沒於chur完又chur的大學生活之中。刊物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動力來源,迫自己去整理感受、寫文章。「其實睇投稿嘅情況就知喇。中大裡面好多同學都好有興趣寫野,講出黎話『哦,我會投稿嘅』,但十個話投稿,最後收到零份稿。佢地其實真係想嘅,唔係話要迫佢,但係最終都係冇辦法抽出一個時間黎寫出黎。」

但畢竟資金有限,PrintScreen每期只印100份,筆者亦是在近日才知道這份刊物的存在。因為印量甚少,他們希望盡可能派到會認真閱讀的人手中。「我地曾經喺YIA嗰啲地方問『同學,你對電影有冇興趣?』(眾笑),但係失敗咗,因為佢一定會答你『冇』。」因為沒有正式註冊,所以不能在申請在圖書館之類的地方派發,惟有奔走於校內的各種電影會派發成品。「其實都有啲感慨,中大內容許學生放呢啲咁嘅刊物嘅地方唔係好多。」

用電影承托個人感受

幾個PrintScreen的成員當時正好參加了幾次電影的放映會,就決定以電影為刊物主題。他們認為,在這個偏重視覺感受的時代,電影是一種較易接觸同學的大眾媒介。「電影係一種集體藝術,你可以中意佢嘅導演、演員、配樂、甚至係剪接,可以吸引到多啲人。」他們定位於相對小眾的電影,沒有限定題材,希望令讀者放下偏見,多接觸不同類型的電影。

開首幾期的PrintScreen各篇文章零散,但最近幾期愈見成熟,多以特定的主題(例如環保、二戰)去扣連刊物內的各篇文章。但除了逐期打游擊般向同學推介不同主題的電影,PrintScreen本身是否有特定的態度立場想要表達?未來又有否打算發展出特殊的刊物性格?「哩個其實都有啲矛盾,每逢你想統一一啲野,可能就要犠牲某啲人嘅特色喜好。我們盡量在自由的框架之下,整理有主題嘅刊物。唔係好想太多束縛喺入面,大家口味又唔同。」他們擔心如果偏向特定的題材或取態,只能吸引到一個特定群體的讀者。反之,多元題材可以擴闊讀者眼界。

他們自覺PrintScreen不同於坊間的影評:不旨於評價拍攝手法、劇本之類的技巧,而是以類似隨筆的筆觸,有感而發,隨意地寫生活和電影之間的聯繫。坦白說,筆者閱讀之時察覺不到這種分別,不過在訪問中,亦能感受到一眾編輯都堅持保留這種自由的寫作空間。起初,他們會互相就文章內容提出意見,提議修改,但最後還是決定放棄這個做法,「但如果寫之前傾咗,就會變咗係我地嘅共識,而唔係佢自己嘅感受。好似交作文咁,咁就唔再似隨筆。」但如果個人感受不可以通過交流而深化的話,那麼將之呈現給讀者又有何意義?會否只成為一種單向的抒發?

結語

「其實PrintScreen係一本個人意識幾強嘅刊物黎。無論是我們的方式、模式。好多野都唔係想講好唔好,啱唔啱,而係『青春,就去吧』嘅嗰種囉。」如果只是停留為一份沒有仔細編輯考量的隨筆集,失卻了互相影響的力量,就未免太可惜。但現時每個志趣性格迥異的成員,都可以享受小報的自由和隨性,或者確確實實走出第一步才最重要,之後的事,誠如他們所言,「一步一步咁行就知道應該點行架喇。」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