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hiu
中大學生會跟一般同學的關係應該親如睦鄰,但他們就是沒有方法收到學生會的資訊。間中也許有片
段的聲響傳到鄰里耳中,仰望窗戶也可以看見模糊的影子,但就是未曾跟他們接觸過。這一次,鄰居
又有所騷動了,中介是傳媒,事件是迎新,效果是哄動,過程卻是平淡,結果又是沒結果。
就姑且以傳媒曝光來作為事件的切入點。去年八月三日,《東方》和《太陽報》率先報導中大學生會
以性作為迎新營的主題。報導直指迎新營涉意識不良,批評學生會的宣傳海報中兩名女性接吻的畫面
。其後《星島日報》則以港聞全版作專題,報導迎新營中落區考察性工作者和與同性戀者會面的安排
,其前設是「學生會決定再挑戰性禁忌」。面對如此步步進逼的傳媒攻勢,學生會則回應以性作為迎
新營的主題並非賣弄色情,並指出在當下香港討論性這議題的迫切性。其後八名九四年度的學生會幹
事在明報發表聯名文章,指出由是次迎新營所揭示的問題為社會應該關注和討論的。他們亦表示,對
於報章將數年前出現淫穢遊戲的迎新營事件跟是次迎營相提並論,和學生會在校內外受到壓力,感到
遺憾。
另一方面,學生會跟校內各方的角力也同樣刺激。首先,報章早先報導新生輔導聯會(輔聯)表示「
一早已就宣傳海報向學生會提出意見,指內容有可能引起公眾不安」的態度。將學生會的宣傳海報與
其他的官方資料分開派發的做法,明顯就是劃清界線。同樣令人失望的,是校內另一學生組織崇基學
生會亦發表聲明,指跟中大學生會迎新營無關。傳媒未動、學生未聞、校方未施壓,便速速煞有介事
地力證清白身,這算是什麼作風?強調要有批判思考的大學可以為保形象而跳過細節不理內容地迴避
性的討論,這不正是學生會正正要改變的意識形態嗎?
也許對事情的理解必須要回到迎新營本身。一如既往,參加學生會迎新營的新生不出十指之數。日程
如預定那般,有討論環節、分享會等(因安排問題,取消了落區探訪性工作者)。如果以「認真」來
形容營中活動顯得沉重又乏味的話,那不如說學生會的迎新營跟大細 O 相比,確實而又具體地說出了
大學生在當下社會脈絡裡所處的位置,更有「讓新生認識中大以及大學」〔一〕的功能。結識朋友方
面當然不分上下,即使那只是有十數名新生參加,而想深一層大細 O 的組員很可能只是日後的 hi-bye
friend。
去年的學生會迎新營其實只是電聲大雨點小的事件。事前傳媒被觸動神經,將一直以來有關大學迎新
營的印象一併連上,可見其表面開放但保守的本質。用另一角度看,學生會於事件中/後,仍是處於
那邊緣位置而受漠視,事件更像是一陣驟雨,過後無風。若然首段某種故作輕鬆的語調能引起讀者的
興趣繼而讀畢全文,那其實跟事件本身相差無幾。
〔一〕:當時的新聞組曾有同學留言,認為迎新營的功能為讓新生認識大學、結識朋友,並無必要落
區考察什麼。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