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dan

 

如果我們覺得改革開放只是政策轉變,那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它的力量如何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細節。

 

在2016年談中國八十年代的社會問題和學生運動,不免令人覺得遙遠和抽象,彷彿只是在閱讀教科書上的文字。進入這段歷史前,我們不妨花點耐性,感受當時學生和市民的生活。畢竟,他們除了是行動者,也是升斗市民,每天都經歷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遷。

 

最初的個體戶:出來擺檔會覺得羞愧

適逢經濟改革,八十年代是脫離集體,追逐個人利潤的一代。以前人們從來不會做私人買賣,物品都由國家供給。但自1978年起,中國出現首個「個體戶」,自己搞生意賺錢。起初個體戶在街上擺攤賣日用品,後來才有裝修、報販、三輪車運輸等生意。但對當時的人來說,他們習慣國企「鐵飯碗」,大家都由國家聘用,崗位終身不變。每年國企工人的工資和福利都會上升,也有獎金分發,生活尚算安定。對於離群的個體戶,人們普遍認為他們不腳踏實地,貪心投機,個體戶也自覺羞恥。

但受惠於經濟發展,不少個體戶發財變了「萬元戶」,大幅提升了生活水平,使其他人改觀。萬元戶成為首批購買彩色電視機、雪櫃和洗衣機的人。當年彩色電視還未普及,鄰居會聚在有電視的家庭看港台劇,例如周潤發的《上海灘》和黃日華版的《射雕英雄傳》。很多年輕人也開始相信努力致富的夢想,創辦民營企業,稱為「下海」。但由於不諳營商,又難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公司最後倒閉收場。下海的成功例子,要數柳傳志在1984年創辦的Lenovo

 

買嘢?要鬥快搶!

雖說八十年代中共推行一系列市場化政策,但大部分生活所需仍是以計劃經濟分配。當時北京很少商舖,蔬菜和肉食都是經大型的街市集體發售,一日人流有5萬人次(長洲太平清醮才3萬人次)。菜市場並非全天候供應所有食物,而是安排在指定日期發售,例如大白菜便是冬天才有。為了儲備糧食,而且怕供應不足,人們會在發售前三小時在外等候。由於菜和肉是憑票購買,每人限定數量,過時過節為了買多點更會全家出動。

實行價格雙軌制後,菜市場都增加了市場價格貨品。這些貨品的購買量沒有限制,但供應量依然不穩定,由於大家擔心貨品炒賣,於是城市不斷出現搶購潮。電器被搶光,衣服、食物等必需品價格亦失控上漲,引起混亂。

 

文化全面開放 跳舞也被禁

八十年代,大量混雜的新思潮和文化在城市湧現。弗洛伊德和尼采等理論書籍是大學生的流行讀物。金庸、梁羽生、亦舒亦風靡當時的市民。由於資訊匱乏,圖書館經常爆滿。在這些「正經」的文化以外,還夾雜「地攤文學」的出現,即是街邊報紙檔買到的通俗色情小說。這種小說的封面總會有個妙齡女郎,旁邊則有一個持槍的人民警察,製作粗糙,但色情小說能如此公開販賣應是立國後首次。

彈吉他和跳舞也是八十年代才出現的產物。七十年代人們看的是樣板戲和紅歌,搖滾和民謠的出現於是被視為思想自由的象徵。由於太多人聚集在公園和廣場跳舞,有些公園甚至嚴禁跳舞。由是,我們不難想像八九時學生的舞步和音樂,是他們嚮往自由的一種表現。

 

總結

本文抽取的生活片段固然片面和零碎,但多少折射了中國八十年代的一些模樣..既可說是轉變和開放,但也是舊有集體生活和社會保障消失的時代。1978年中共推行改革開放,將計劃經濟投向市場的懷抱,一反30年來的發展方針。這個決定除了代表一系列的政策改動,也徹底翻轉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文化,而其中的得失,便是八九民運發生的社會動因。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