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皓鋮

大學順從商業邏輯,停辦某些學科。難道我們不再重視學科的教育價值,只將他們視為商品,任由競爭,優勝劣敗?

 

2004年初,港府要求減少8所大學的經常性資助10%,意味中大會被削資約3億[1]。中大校方遂以停辦學系或合併學系為節省支出的手段。當時殺系的目標有:人類學、日本研究、現代語言及文化(Modern Language and Culture下稱MLC)、運動體育科學(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下稱SPE)、應用化學及管理、材料科學、互聯網工程學、創新及設計工程學。

殺氣騰空:市場化邏輯浮上水面

當時中大開出三個殺系原則:歷史短、收生少、畢業生出路差。
校方瞄準歷史短、收生少的學系,是為了安置少些教師和學生,便利行政。用畢業生薪酬作考慮,則是以經濟價值判斷一個學科的重要性:某學科的畢業生愈高薪厚職,大學就能建立更賺錢、更「成功」的校友網絡,對大學的名聲有幫助,所以比起其他學科更值得保留。校方無疑是將高等教育視為用作投資獲利的商品

全力反撲:蒙在鼓裏到直線抽擊

殺系影響深遠,然而師生初期卻被蒙在鼓裏。校方只邀請學系高層開會商議,不少教職員沒有被知會,學生更是從教授透露的風聲中才得知自己的學系即將停辦。資訊封閉和諮詢粗疏使教職員和學生都相當困惑。規模較小的學系的教職員得知自己的教職朝不保夕,士氣低落;同學則顯得不知所措。

學生了組織不同抗爭行動,包括簽名、討論大會等。系會、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全職助教都有參與。有些教師深知殺系決定難以推翻,唯有費盡思量,力求保留學系傳統。例如MLC[2]就考慮分拆學系,將語言學部份與英文系合併;並與宗教研究系商討將文化研究部份併入。

2月19日,金耀基校長在烽火台舉行的「學系及課程整合交流會」中與學生會面。不少同學發表意見,特別是SPE的師生,全體穿上黑衣,更有同學發言時聲淚俱下。有會眾高舉「我不是商品」的標語,也有「學術何價」等口號。不過大會歷時只有半句鐘,金校長在會後亦匆匆離開。大約5至6名同學在他離開時上前遞信,但他不接。同學唯有一邊追著校長和保安,一邊大叫「校長接信」,擾攘一輪。

大會翌日,副校長約見了部份教師,指同學的行動激烈,暫時不會殺系。隨後會見同學時亦表明MLC的文化研究部份和宗教研究合併可以接受,現代語言部份則納入新成立的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最終,其他學系命運迴異:日本研究、體育運動科學、人類學得以保留。其他理工學科不再獨立成系,例如應用化學及管理學課程回歸化學系。

抗爭以後:再思教育價值

校方保留具經濟效益的學科,證明大學開辦的學科和社會的勞動力需求有密切關連,愈趨專業化的學科亦再次證明這一點。殺系風波之後1年,大學就匆匆成立了法律學院,不禁令人問:錢從何來?
更重要的是:資源應該如何運用?回顧殺系始末,不難發現學科間的競爭邏輯。學科的聲譽和研究水平可以為大學吸納更多資源和人才,校方因而傾向保留這些「優勢學系」。但這邏輯罔顧了其他學系(如藝術系)本身的教育功能。創造和傳播知識是教育之本,但大學將學科掛上價錢牌,暗地裏鼓勵學系競爭,將它們按市場價值排優次,是破壞了提供全人通才教育的願景。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