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matthewwth  改寫:Kaho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2012年《迎新特刊》

中科合併?究竟是中大變成中文書院,還是科大變科技書院呢?

 

雷厲風行,行政粗暴

2002年3月30日,時任中大校長的李國章在香港電台節目中首次透露:中大、科大與教院「三合一」有利香港發展,並強調若大學合併由政府策劃推動,定能水到渠成。他指各所大學可按科目、類型、強弱項選擇合併的對象,做到集中資源,發展出世界一流的大學。大家還未消化一番言論,8月1日他卻變成李局長,入主教育統籌局。

剛上任,李局長即表示支持中大與科大合併,超越北大清華,晉身成世界一流大學,願為兩大作媒人。又指,處理合併會「先禮後兵」,更表示政府在很多事宜上有最終決定權。其「先禮後兵,權在政府」的言論,令高教界和社會譁然。雖然李國章隨即澄清「合併非政府政策」、「政府只是應兩大校長要求」等,但同時仍不斷拋出「建議」,對兩大施壓。

10月7日中大及科大學生會於同日聯合發起簽名運動,強烈譴責政府干預大學自主,首天便收到2,000個簽名。

10月22日,科大校長朱經武會見同學時表明,如果大部份師生反對合併,他將會跟隨師生意願;又表示中科根本未就實際合併達至任何共識。不過,中大校長金耀基會見同學時卻表明支持合併,同時成立合併專責小組,但該小組18人中只有1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代表。他說:「這件事不是看師生贊不贊成,是看專責小組認為是否可行。」

10月23日,中大學生會幹事會聯同學生報、校園電台發表遺憾聲明,要求兩大合併事宜應由全體師生、職員公決。惟金校長表示專責小組有充份代表性,不須公決。同月,科大學生會舉行全民投票,逾2,000同學表態,八成半反對。

11月,科大亦成立合併專責小組,於12月完成有關報告,提出四個關鍵問題,要求政府回應:包括科大要知合併對其所得資源的影響、評估兩大現有人員、及兩校如何保留文化與定位框架。

可見,兩所大學合併,所牽涉問題定必甚多。例如:兩校辦學理念是否相符?配套上是否可行?但整個「建議」過程,不單謝絕了與校園師生討論的空間,也對大學自主進行了粗暴的踐踏。這個計劃講的只是效率,規模,還有競爭力。其他的,一概不理。

披上「國際化」的狼

翌年3月,中大專責小組向校董會提交的報告中,充份體現上述企圖。報告對中大在香港高教發展處境中作出定位,認為「擁有達世界級水準的高等教育院校,對維持香港在中國及太平洋地區的工商發展的領導地位至關重要」,並提出合併在於提升素質,加強競爭力,發揮更大影響力。報告多番強調合併將提升「臨界規模」(Critical Mass)—透過資源集中,造就一定規模,達致與世界競爭的條件,同時又能把支出減到最少。

雖然小組認為,有一些問題不能輕易解決,例如中大的理念如何保留?教職員就業保障如何?過渡期成本代價是否過大?不過,小組仍是贊成合併,並多番提到大學將變得「卓越」,而且能追求「規模效益」。比起一份院校合併報告書,它更像一份企業合併研究書。

報告書一出,即惹來反彈。中大學生報撰文指出,應先討論如何保留院校理念,然後再考慮所謂「規模效益」,而不是先決定合併,然後再討論保留獨特性。同時,專責小組成員之一的李學斌同學亦撰文:「九一年以後,中大的主要增長部份,恰與科技大學劃定的範圍大同小異:理科工程化,工科高速發大,商科規模穩執牛耳……請別勉強吹噓為了成為綜合大學,試問有多少空間成就通材。」此段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校方要追求的卓越,不過是那些「有用的」科目。

梁文道亦就此撰寫〈現實淹沒了《大學之理念》〉一文,提出中科合併欲與世界競爭,完全是新自由主義的思維。他指出目前商業與教育的界線日漸模糊,衡量大學的標準漸以它的「產出」為主,所謂產出是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於是學科學問分成有用和無用:所謂有用是指有助學生謀職與造就經濟繁榮。更甚者,在香港,政府干預與商界干預往往是同一件事:商界出身的梁錦松主導教育改革,認為做生意的人一定懂政治,就是體現此思維的最佳例證。

另一方面,中大社工系黃洪教授指出中科合併牽涉的非止兩校,更可蔓延到專上教育的其他部份。在中大學生會辦的論壇中,他提到合併初期大學會因為學系的遷移和擴大而增加資源,若不從其他院校削資,錢的唯一來源,便會是削減對副學士的資助。「如果中大的擴大是建基於對副學士課程的剝削,對本來可以有機會受教育的人剝削,那我覺得那些錢完全是有血腥味。」

故事完結?你就想!

兩大師生合力反抗,教資會最後表示,因兩大師生無意合併,加上兩校文化分歧,五年內不再提中科合併計劃。雖然中科合併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背地裏仍然有所圖謀。雖沒證據顯示政府在背後施壓,但中科合併不遂後,中大隨即接受削款10%的方案,而教學部門須削減4%,並進行「學系重組」節省資源。

中科合併擱置,卻換來了一個「學系重組」。「學系重組」之後呢?2004年,新任校長劉遵義上任,由他領導之下,對中大理念破壞最嚴重的新政策正式襲來:
語言政策,「哭中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