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拉雷斯壯

在Cult的面紗下,藏著怎樣一副光景?

ichi-the-killer-movie.jpg

我目不轉睛,看著主角以誇張的高角度踢擊一下子把人劈開一半,五臟六腑爭先恐後掉落在地,腦漿和鮮血流滿一地,混合主角因為殺戮而達到性高潮,按捺不住射出來的奶白色精液。幾秒後,一塊完好的人面被摔在門外的牆壁上,徐徐沿著牆壁滑落。我看得無比興奮,一旁的編輯卻紛紛哀嚎「好核突!」看向我的目光,恍惚我是變態。

旁人或許不明白為何我們如此喜愛Cult片,總覺得Cult片只有血腥的虐殺,但其實Cult片遠不止如此,而是有許多其他因素融合,才造就如此特殊的片種。時至今日,Cult片的定義還是眾說紛紜,但要進一步了解Cult片,還需追原溯本,從它的歷史說起。

19世紀:Cult片的誕生

要了解今天的Cult片,少不免去了解這個字的意思。Cult一字源於拉丁文「Cultus」,意指狂熱的崇拜,尤其是指宗教。19世紀,Cult愈見中性,慢慢發展成「過度沉迷」的解釋。直至1930年代,一群社會學家在分類「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的時候,才將偏小眾、比較注重個人志向和趣味的信仰,冠以Cult的名銜。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代末所興起的「基督教反異端運動」因而順水推舟,以Cult代替Heresy,即「邪教異端」。Cult片的中文釋義「邪典電影」的「邪典」一詞,或就是從這裏演變出來。

人們總以為Cult片是在1970年代才興起,但其實德國早已存在堪稱史上第一套Cult片,那就是由德國導演F · W · 穆瑙於1922年拍攝的《吸血鬼》,為導演會運用扭曲誇張的拍攝手法,加上來自前方和側方的簡單燈光,強化人物和布景融為一體的關係。《吸血鬼》中有一幕,是吸血鬼正躡手躡腳地爬近女主角,但觀眾卻只能看見一個巨大、怪異的陰影,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強了吸血鬼這個形象的扭曲程度。

吸血鬼的化妝更是備受觀眾的青睞。有別於布莱姆·斯托克於1897年的小說《德古拉》中描述的形象,吸血鬼在穆瑙的手上不再是翩翩斯文的紳士形象,而是擁一套結合幻想和表現主義的影片。這在當時的戰後德國可說的上是一套標奇立異的電影,因有鼠類的臉龐、尖長的耳朵、凹凸不平的禿頭和扭曲的手指,更是加上了「吸血鬼不能照日光」的特性,儼然成為吸血鬼電影的教典。如此「醜陋」的形象徹底顛覆了人們以往對於吸血鬼的想像,因此這套電影在初映之時於歐洲掀起轟然大波。

電影拍攝完畢後,卻被禁止上映,原因是電影並未獲授權改編,法院更下令銷毀該電影的所有拷貝,並禁止以任何形式於公共地方發佈。但由於有不少影迷皆著迷於那與別不同的角色塑造和給及他們想像的龐大空間,加上不滿法院對此電影的銷毀令,於是紛紛尋求其拷貝,更因而掀起一場大規模的非法拷貝浪潮。

正因為不滿主流電影的千篇一律,《吸血鬼》以別樹一幟的視覺風格和操縱觀眾恐懼的鏡頭運用深深俘虜了觀眾的心。當時更有電影評論家指,《吸血鬼》帶給觀眾的不再是如出一徹的「跳嚇」,而是深入骨髓的恐懼,足見其在觀眾心中的地位。《吸血鬼》自此站穩了在Cult片界的崇高地位,影迷不但會私下舉行秘密會面,穿著主角的服裝,還會模仿主角的生活習性。

今時今日的多元Cult片

之所以被歸類為Cult,是因為它們和主流電影的拍攝手法有所不同。從《吸血鬼》一例亦可見,因為法院的禁令,反而激起觀眾的反抗,令人們更想得到這套電影。Cult片的存在,可謂是對社會主流觀念與秩序的一種離經叛道。隨著電影種類漸長,對Cult片的定義更是爭論不休雖然如此,但縱觀眾多Cult片,我們還可見那種叛逆的傳承。

除此之外,近年坊間亦把揉合了血腥、暴力、色情、凌虐、剝削、惡搞、低劣布景等多種元素的電影也一併歸類為Cult片。我們訪問了網上獨立影評人麥Don鴻(下稱Don),對此,他有另一種看法。「Cult片某程度上就好像《洛奇恐怖晚會》一樣。你會覺得那個時空很奇怪,不知道那究竟是個怎樣的時空。感覺很科幻,但又有歌舞表演,人們的妝容也很奇怪。《上海異人娼館》也是如此,你會覺得整體氣氛是你說不上來的怪異,而非很搞笑。」

那究竟甚麼才叫Cult片?Don給出了他所認為的答案,「Cult片包含的元素有:怪雞、難以解釋和跳橋。」他表示,一般電影的情節都是從A到B到C到D。例如一套警匪片會從打劫開始,到街頭逃亡,再到警匪角力。但是Cult片卻會跳來跳去。就好比《殺出個黎明》,明明一開始是警匪片,結果在逃亡進一家酒吧後開始變成科幻片去打喪屍和吸血鬼,情節瞬間穿越。如此反覆下來,觀眾已然不知道究竟這套電影在演甚麼。

游離主流之外並非異類

寫作期間,筆者無數次叩問自己,看Cult片時候的那種「爽」究竟從何而來。偶然想起1978年的Cult片《我唾棄你的墳墓》,卻彷彿住了一絲頭緒。女主角在片中頭20分鐘被當成洩欲工具,遭受非人的輪姦和虐待,於是便有了後面80分鐘的復仇和虐殺。看見強姦她的四個男人死得如此痛苦,筆者感到「爽」之餘,甚至覺得這種死法還是便宜了他們。這不是變態,而是覺得,有種衝突是無論如何都是無法調和的。平日我們會覺得仇恨和暴力都是罪惡而將其掩藏,但這些Cult片卻讓我們擱置日常生活中的法律與道德的判斷,承認我們面對這些情景時內心復仇的慾望,享受頃刻的快感。

主流電影卻對此退避三舍。要成為大片,你只能拍一些隱惡揚善的片子,不符合公式的只能被排擠在外。即便這些畫面其實想要表達的是對社會不公的抗議,以及對主流觀念的批判,卻因為Cult片的名號,所以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

其實Cult片迷不過是因為受不了太公式化的主流電影,才會把希望投放在Cult片上,因為它以破格的姿態,把社會刻意掩蓋的聲音以出人意表的方式甩在觀眾面前。之所以喜歡Cult片,不過是希望能讓心如死水的我們,能再次激起一絲漣漪,在笑和叫中,花多些耐心去觀察導演和編劇花了多少功夫,來和觀眾對話。拋開獵奇的觀賞目光,你會發現,你也能從Cult片中發掘出比主流電影更深刻的內容,與它們產生無法言說的連結。


 

文:貝拉雷斯壯、K

相信看完上述介紹,你大抵也把Cult片的底子摸了個清楚。但單憑那枯燥的文字,豈能讓你感受到Cult片的血和肉?以下,筆者挑選了三套堪稱經典的Cult片,用細節把你拉進Cult片的世界。既然已掀起了那塊神秘的面紗,那不如把它扯下來,一窺究竟吧。

#1 《洛奇恐怖晚會》,1975,英國

8141776570_caffd24a22_z.jpg

在一次暴風雨中,剛訂婚的布萊德和珍妮,因汽車故障來到一棟古堡求助。結果在這棟老房子裏,兩人不但被雙性戀的變裝癖法蘭克教授剝得只剩下內衣褲,其後更分別被引誘與之發生性關係。隨著教授的發明——洛奇(一個金髮肌肉男)誕生,珍妮不再掩藏真我,轉頭奔向洛基懷抱;布萊德也發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嫉妒的法蘭克把眾人石化,在最後的舞台變回原型,穿著華麗的舞衣載歌載舞,高唱著「Don’t dream it, be it!」。

故事所呈現的是不折不扣的莫名其妙和無厘頭,例如明明正歡樂地唱著歌,卻忽然插入一段謀殺,謀殺過後眾人本應如驚弓之鳥逃走,但眾人卻又重新歌舞歡騰。突如其來的情節轉折和不知所以的劇情,實在是令觀眾哭笑不得。乍一看這套電影彷彿毫無劇情,而同性戀、雙性戀和變裝癖的內容也只被我們當是嘩眾取寵的噱頭。但請別忘記,這套電影誕生於1970年代,那是同性戀者捍衛自主權鬥爭中最激烈的時期。在這種世道下,此片大膽前衛卻離奇怪誕的題材可說是驚世駭俗的。

縱然當中觸及性別衝突和性禁忌的部分依然存在許多爭議,但是在當時那般風尖浪口,導演依舊堅持拍出《洛》,以如此突破和誇張的姿態把「同性戀」展現出來,雖不敢說能改變人們對同性戀的看法,但它必然會在觀眾心中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2《殺手阿一》,2001,日本

新宿歌舞伎町,安生組老大與一億日圓離奇失蹤。組織頭目垣原綁架敵幫頭目嚴刑拷問,以鐵鉤勾住對方的皮膚,將他吊起,還以燒滾的熱油淋遍他全身的傷口。影片充斥著殺戮與虐待,血漿、內臟、精液橫飛,一個個挑戰觀者感觀界限的畫面,令不少人覺得此片變態、噁心、重口味。導演三池崇史的解說是:「這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

故事呈現的愛不是大眾日常生活中的愛:垣原為了懲罰自己做錯事,以小刀割去自己一小部份舌頭,要自己無法再嚐到最喜歡的甜味;苦苦追尋老大下落,原來不是為了兄弟情誼,而是因為老大能以極致的暴力虐待自己,讓他享受至高無上的快感。他貫切始終追求的愛,是承受疼痛及被虐的血肉快感。

聽過不少人看不了一半此影片已想關掉,一來是承受不了過度血腥的畫面,二來是對片中的虐戀不明所以,好端端的為甚麼會喜歡被綁起施以暴力,又為甚麼能從中得到快感?但如果我們能理解愛並不只是相偎相依的溫柔,它還會與慾望相隨,變成一種趨向暴烈的執著與迷戀,或許就更能細味這套電影:它無疑是要透過暴力將身體及感官推向極限,以最狂熱的姿態展現慾望,叩問慾望。

#3《伊波拉病毒》,1996,香港

172311_1378713945852.jpg

黃秋生扮演的阿雞是個變態殺人犯,變態程度比起《人肉叉燒包》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論好色,他膽敢和大嫂公然在老大家偷食;逃到南非做黑工時,仍偷聽老闆夫婦的叫床,並把從中間切開一刀的豬肉當女性陰道自慰;前往部落黑市時,公然強姦路邊昏迷的黑人女子,並因而染上伊波拉病毒。論殘忍,他能用麻雀檯檯腳夾斷老大脖子、剪斷大嫂舌頭、用餐廳門夾斷老闆的頭顱、吸出並咬爆老闆娘的眼球、把受害者的肉絞碎並製成「漢堡扒」。論冷血,他能毫不猶豫地切走被射有麻醉藥的皮肉、割開傷口吸血並以自己有病毒的血攻擊路人、意圖燒死老大的女兒。論賤格,他能把射過精的豬肉煮給投訴的客人吃、往客人的茶壺裏吐口水。

這樣一個窮凶極惡的人,卻時常把「恰鳩我」掛在嘴邊。彷彿每次他殺人,都是因為被現實逼到走投無路使然,這不難從導演的拍攝手法看得出。就正如到了片末在被警察追擊時,他還是在不甘地大喊:「依家伊波拉我發現嘅咩?!」誰叫他活得那麼窩囊,在香港只能做古惑仔,在南非只能在唐人餐館當黑工,領著最低工資幹著最重的活,去召妓卻被對方嫌棄是黃種人。這不是「恰鳩」他還是甚麼?

雖然導演把阿雞殺人的手法處理得異常殘暴血腥,Cult片意味十分強,但其實同時亦可見阿雞其實從未被主流接納,一直游離在社會邊緣。得不到認同的同時卻備受壓迫,換作是誰,心態難免會開始扭曲。這並非是在為阿雞的殘暴找藉口,而是希望你們在看阿雞的故事時,不只是看見他的惡,還需留心是甚麼導致了他的惡,那就是社會的排擠和歧視。而這含義,比起主流電影,更會使你印象深刻千萬倍。


Cult片影迷有話說

除了編者的介紹,我們還訪問了Blogger兼Cult片迷莎包,她自言喜歡看重口味的Cult片,主要是喪屍片,比如爆血、噴漿、暴力、打打殺殺那一類的。關於Cult片,她有甚麼想和讀者分享?

1. 為何喜歡看極端暴力的畫面?

主要是Cult 片能做到現實做不到的事件,就好似去滿足某些內心潛藏的變態感。其實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是個變態,經常都會被朋友說「嘩!你又那麼重口味!」有時候太過分的我也會覺得too much,但大部分時間我都會看得很興奮。看喪屍片的時候會很想說「劈下去啦!」、「仲唔劈!?」」、「大力啲」,對付怪物的時候因為要保命,所以都不能夠猶豫,猶豫來幹甚麼!喪屍片有些好老土的劇情,就是說當你看見家人變成喪屍的時候,要咬你的時候,主角都在猶疑「這是我媽媽不要劈不要劈嗚嗚嗚」,我就會覺得很鬱悶,我會覺得算了吧,她都已經變成喪屍了,那你當然劈下去啦,保命要緊嘛。

2.喪屍Cult片有甚麼值得欣賞的地方?

看喪屍片的時候我會特別留意他們的特技化妝,而且有個劇情最重要。因為喪屍片來來去去都是說人類忽然間基因特變或者是生化實驗,怎樣令一套喪屍片或者Cult片好看就很視乎劇情了。

另外通常你會猜不到它會那麼搞笑,它會有些位置明明是恐怖血腥的,但是會忽然有一些智障到極致、浮誇的。因為Cult片其中一個賣點就是浮誇,到好笑的惡趣味的。如果是製作粗糙的,噴漿噴得很假的,你看到之後會哈哈大笑的那些,那麼那些就會是Cult片,例如有一套電視劇叫《僵屍國度》,劇情有太多反駁位,你會覺得唔make sense。第二季開始劇情控制好了一點,而且有意做惡搞,你會發現到原來導演是有心思去惡搞那種低級趣味的,那就會想「真抵死」,想繼續看。

3.近期有沒有心水?

推介大家看1985年George A. Romero的《Day of The Death》及《Dead Snow: Red vs. Dead》。前者在當年為喪屍注入新定義,後者則是充味惡搞玩味,非常過癮的。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